Page 613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13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 1993)  577




                较之工业产品的流通对经济的影响更具有辐射力,金融业的发展与发达已成为经济中心形成的基
                本条件。 再者,上海特有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将使沿海的对外开放不仅面向港澳台地区,而且是
                更广泛地面向东亚地区、面向亚太地区、面向世界,这一点已越来越成为海内外人士的共识。 另外,
                上海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也是举世瞩目的。
                    之所以以沿海地区为轴心、内外市场联动为战略,其理由是: 第一,沿海地区的基础优势和地
                理位置,决定了沿海地区必须以外向型发展为主导,1988年全国利用外资额为102.26亿美元,而
                1988年沿海十一省市利用外资额达42.68亿美元,为全国的41.7% ,其中广东位居全国第一,达

                24.15亿美元,占20%以上;上海名列全国第三,为4.4亿美元;辽宁、福建分别为第四、五名。 从出
                口产品的结构看,内地仍是单一的出口初级产品,而沿海地区的出口产品中的技术产品比重远远高
                于内地,这种外资的引进以及产品的出口结构,表明了沿海地区在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处于率先
                地位。 第二,沿海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又离不开内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应将内地市场的发展作为最
                终目的。 一方面巨大的内地市场是沿海地区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内地
                市场的吸纳,沿海地区在参与外向型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

                面沿海地区与内地各省和地区各具优势、也各显劣势,但两者是互补性的。 沿海地区除了人们已注
                意到的在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技术力量等方面具有优势外,也存在着易被忽视的不足: 第一,沿海
                地区的人口密度极高,在不到全国1 /4的疆土上,人口占全国的60% ,如果内地经济在90年代不能
                相应发展,大量内地人口的倒流将加剧沿海地区的压力;第二,沿海地区发展所需的资源大部分要
                靠内地各省供给。 然而在改革之后,内地各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加工工业,
                不再自愿向沿海省市提供资源,尽管他们加工产品质量未必好,但可以利用市场保护来维持其生
                存。 因此正如沿海地区在参与国际分工时要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一样,

                内地经济在参与国内分工时也应建立与沿海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互补性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建
                立统一市场。 而这些对沿海地区来说,在90年代就必须以内外市场联动来参与国际分工和带动内
                地经济的发展,并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来带动东、中、西部的国内循环。

                                            三、实现战略设想的基本条件




                    实现以上海为中心、南北两翼齐飞,以沿海地区为轴心、内外市场联动的战略的基本条件。 除
                了采取出口替代对策、资源筹措对策、产业发展对策、体制改革对策外,更主要的基本条件是: 一、
                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 凡是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产品能够进入国外市场的,就不应有任何
                人为的或体制方面的障碍。 应当认识到即使有一部分企业或产品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或全部地
                退出国外市场,回到国内市场,然而在竞争中,也必然会有另一部分企业或产品进入国外市场,这样
                在国外市场竞争的企业或产品因有进也有退而不会引起很大的波动。 相反国内市场的广阔,为我

                国企业或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介入国外市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并且以此使国内市场与国
                外市场相连接,实现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的有效结合与合理配置。 二、 必须借助适度有效的宏观
                调控。 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发展中,既不能实行高度集权,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市场调节,根据东亚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来看,借助适度有效的政策调节和管制是有
                必要的。 问题是要使这种调节和管制是科学的、有效的、灵活的。 从这一点来看,在90年代制定规
                划,进行预测调节的措施中,政府的调控作用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适度有效实施

                的问题。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