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7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17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1993) 581
状看,近期应推出的改革主要有: 价格改革,企业制度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商品主产者经营者,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金融中心和市场体系;进行税制改革,推出分税制,进
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及工资体系改革等。
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 重点及步骤
根据中央关于20世纪90年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的部署,20世纪90年代是实行现代化
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期。 其战略目标是:GNP按不变价格计算到2000年要比1980年翻两
番;年均GNP增长速度约6%左右,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达到小康型,生活资料更加丰裕,居住条件
明显改善;科技进步、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由于这一战略目标是对全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而言,而作为全国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其经济发展目标应
有更高的要求。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从人均GNP值来看,到2000年平均应达1000美元(按1980年汇率
计)。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 一、二、三次产业的 GNP 在 GNP 总额中所占比重大致应18%∶
45%∶37%左右,即第三次产业要有较大发展,工业结构较为合理优化,即前面所定沿海地区工业
发展的主导工业已成长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新一代替代工业已有相当发展。 从外
向型经济发展来看,出口总值在GNP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约为20%左右;新一代出口替代产
业已经形成;出口导向战略正在实施。 从地区分工来看: 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已形成,即五大沿海
地区的区域生产综合体已形成。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其主要标志应看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即从
目前的50%左右下降至35%左右,消费结构合理居住条件好转,生活设施便利。
上述发展目标的达成,我们以为是完全可能的。 理由简述如下: ① 沿海地区前几年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沿海地区在90年代有一
定的发展后劲。 ② 沿海地区人均GNP值平均已处全国三大地带中最高;1988年已达570美元左
右,12年中欲达1000美元,人均GNP年均增长只需达5% —6%左右,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
来看,这一增长速度是可能达到的,问题是在90年代应继续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 ③ 党中央
对沿海地区外向经济发展战略仍然给予支持,并且又批准开发、开放浦东———这一被世界上称为最
雄伟的开发计划。 这对20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有重大支持意义和作用。
④ 沿 海地区人文荟萃,科技力量雄厚,对外经济联系广泛,地理条件优越,产业体系完整,比较起来
更有可能超前实现全国总体经济发展目标而领先一步。
地区经济发展重点的确定有各种观点,有的主张将瓶颈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有的主张将符合地
区利益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有的主张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这些观点各有理由,但
都有相当的片面性。 地区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其发展重点应从系统的两
个层次来考虑,即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又符合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要求的重点,才能作
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 从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的长远来看,我们倾向于把主导
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而瓶颈产业作为次重点,地区支柱产业只作为一般发展对象。 瓶颈产业虽然对
当前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但作为重点来看,缺乏对产业结构引向高级化的内在素质,故只
能作为次重点。 根据上述推论,9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是: 汽车工业、造船工业、电
子计算机工业、新型材料工业、精密机械与仪表工业,次重点为交通运输、信息通信、金融保险、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