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1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21
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993) 585
建立行业管理协会充当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帮助企业更好地按产业政策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选择适当的经济调节手段,如政府政策性投资、补助、信贷、税收、利率、贸易配额等,通过
这些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调控市场、引导企业。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价格不应作为政府调节经
济活动的手段,任何直接规定市场价格的行为都会扼杀竞争、抑制市场活力。
第四,建立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逐步用规范的相对稳定的法律取代现行的各类行政命令,依
法维护经济秩序。 沿海地区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制定一些必要的区域性法规,如反垄断法
令、公平竞争条例、产业振兴条例等,这些地方经济法规条例应尽可能符合国际惯例,便于国内外企
业家理解和执行。
二、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从宏观上看,它决定经济结构的主要方面,如市场供求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等。
从微观上看,产业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经营方向。 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在国家总体产
业结构中处于更高的水平,在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中起着重要的衔接和转移作用。
(
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沿海地区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位置,其结构有何特点,产业的区域分布怎样,等等,这
些是我们在制定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政策时首先要碰到的问题。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沿海地区产
业结构的现状开始。
(1 ) 我国工业布局的演变。 1952年,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为238.1亿元,占全国的69.4% ,到
1987年,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为7792.4亿元,占全国的56.4% 。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工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东部沿海地区的比重下降了13% ,这是国家投资政策长期扶植内地的
结果。 从50年代起,国家就通过156项重点工程的引进和持续十几年的三线建设,大大增强了中
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促进了占人口65% ,占土地85%以上的内地经济发展。 国家在内地建立了
一大批农业、采掘业、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基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沿海地区和内地的生产力
布局差距,还为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为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物质条件。
(2 ) 沿海地区三次产业的横向比较。 产业结构的第一层分类就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它决定了
产业结构的框架。 为了加深对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认识,我们进行一些国际比较,以日本、韩国和
印尼分别代表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见表1 。
表1 三次产业结构比较表( %)
产业比重
范 围 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
2.9 40.7 56.4
日 本
12.3 42.3 45.4
韩 国
25.8 38.8 35.4
印度尼西亚
28.8 45.7 25.5
中 国
23.8 47.6 28.6
中国沿海地区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