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5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25
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993) 589
代末大体接近,而日本正是从这样的起点开始实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转换政策的。
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由轻纺为主向重化工业,再向高技术产业转换,这是世界经济发展
的一般规律。 目前沿海地区应当围绕汽车工业、造船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和电子工业,建立以此为
主干的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实现由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为主深度加工的结构转换。 在此过程中,产
业布局应充分重视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应当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举。 这是因为沿海地区经
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两方面功能,它一方面担负着发展工业技术和装备自身及中西部地区的
产业部门,以发展生产满足国内需求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出口创汇的最主要区域。 这种双重
功能决定了现阶段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既不能片面强调出口导向,又不能局限于进口替代,而是要
在产业结构中正确划出进口替代的产业群和出口导向产业群。 在近期,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
无论在资源还是市场方面都有相当的优势,将纺织、造船和建材等工业发展成出口导向型产业是可
行的,也是必要的。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还比较落后,初级品占33.5% ,制成品中纺织品占
23.8% ,重化工业品仅占15% 。 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 但是,沿海地区要加速外向型经济的步伐,
其产业结构的转换就应当努力提高出口产业结构水平。 近期努力的方向便是通过发展上述出口导
向型产业,尤其是作为主导产业的造船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同时对围绕主导产业的钢
铁、机械和电子工业则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工艺、改进产业组织等方法加以更新、改造和提高,努力在
大型机电设备、优质钢材、电子器件等方面实现进口替代。 产业结构中长期的转换目标应当是通过主
导产业群的更新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实现重化工业的出口导向,使之成为出口支柱产业。 由于
我国国内市场容量很大,要等所有的工业领域都完成进口替代后再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这是不现实
的。 因此,在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把具备条件的产业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型。
三、沿海地区产业组织政策
在任何形态的社会里,生产力总是决定生产关系的。 这一社会经济准则在产业经济实践中被
广泛印证,这也是我们制定沿海地区产业组织政策的理论依据。 沿海地区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经济效益都比中西部地区有较大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沿海地区产业组织现状分析入手,探
索沿海地区更加开放的产业组织的改革途径,包括市场机制、产业组织管理方式和企业规模经济等
政策内容。
(
一)沿海地区产业组织的现状
经过1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组织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首先,中央政府改变了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给地方,尤其是沿海地区以很大的经济自主权。 1989年底,国家计委控
制的基建投资下降到仅占全国预算总投资的1 /3 ,地方则占2 /3 。 其次,实行了政企分开、两权分
离。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了很大的经营自主权,成为相对独立的法人。 再次,各类市场也逐
步得以恢复,在调节经济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以产值计算,1989年,我国70%以上的产品在
市场调节下进行生产和交易。 这些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和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比,作为国民经济主角,沿海地区的产业组织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经济发展过程
中,很多痼疾并未得到根治,又出现了新的阻碍生产力进步的管理因素。 沿海地区产业组织存在以
下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 ) 生长迟缓的市场和迅猛发展的商品经济相比,沿海地区的市场成长则显得步履蹒跚。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