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5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35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构想( 1993) 599
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科技基地和新技术新产业基地。
(3 ) 优先发展交通和通信事业。 交通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水、公(路)、铁(路)、空
(空运)综合运输网络。 邮电通信要扩大电话能力,积极采用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导通信等先进
技术,建立通信网络。
(4 ) 积极开发能源和原材料工业。 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将长期紧缺,必须开源节流。 要大力
发展火电、水电、核电、坑口电站,加强电网建设,加速长江三角洲内的煤炭、油气资源的开发,积极
发展节能型产品,逐步形成节能型产业结构体系。 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材料资源和加工技
术的优势,积极增产短线和缺门产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搞好综合利用。
(5 )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和扩大出口创汇紧密结合
起来,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实行农村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展农、工、商、运、建综合经营;继续完
善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
(6 ) 搞好主要水系、水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 它关系到防洪、防旱、农业、水产、工业、城建、航
运、环保、生态等各个方面,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环节,应当在搞好国土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 要牢固树立科学的系统的大水利观念。 努力实现经有关省市协商通过的太湖流域综合
治理方案。
(7 ) 积极开发智力和培训人才。 把区域内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
动起来,有领导、有计划、多层次、多渠道地培训各类专门人才。 要十分重视和普遍开展职业教育,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科技水平。 大胆启用德才智兼备的各种能人,把他们推上
科技、生产和经营管理第一线。 重视从国外引进人才。 在大、中城市和开放地带,尽快推行和普及
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打好扎实基础。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长江三角洲要加紧建
设一批第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立区”和经济起飞造就高级人才。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和约束条件,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
步,20世纪90年代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这是一个总体目标,包括贸易中心、金融中心、
科技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实际上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汇点,是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和
劳务的集散地。 20世纪90年代如果能恢复确立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那么就可以走第二步,到下
世纪初,争取把上海建成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样在亚太地区就能与“四小龙”和
“新四小龙”,一争高低,并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带和世界级巨型城市带,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
经济区域。
三、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对策
为实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可以提出以下几项战略
对策。
一)对外开放战略
(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较强的引进消化能力,外贸经营能力和出口生产能力,应当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的合作和交流,使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
大“外引内移”和“内联外挤”基地,加速经济发展。
(1 ) 认真研究和制定外贸出口发展战略,突破外贸体制和经营管理上的束缚和障碍,解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