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8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38
602 苏东水文集
同各地建立起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 但在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情况下,这种横向经济联系受到很
多限制,既阻碍了上海的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也影响着周围区域经济的开发和繁荣。 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共同繁荣和联合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能否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多功能作用。
南京、杭州、合肥、南昌等省会城市以及其他大中小城市,都是各自联系周围一定地区的,具有
不同规模的经济中心,都应树立区域经济的观点,从各自特点和优势出发,在不同区域内发挥中心
城市的多功能作用。 要逐步改变各城市产业雷同、优势不显、特色模糊、一个面孔的状况,要形成各
具特色、分工合理、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有机城市群体。 长江三角洲各省都应以各类经济中心城
市的依托,组织各具特色、规模不等的经济区,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开放式、跨地区、多层次
的经济区网络。
发挥多层次中心城市的作用,要同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和新兴城市结合起来。 随着农村体制
改革的深入,农业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农村多余劳动力已向并将继续向非农业转
化,农村将不断出现许多新兴城镇。 顺应这个趋势,要依靠地方和农民的力量,加强小城镇的改造
和建设,引导非农化的农民以小城镇为基地,发展乡镇工业,兴办第三产业,直接为农村提供社会化
服务。 农村这类群岛式的小城镇的兴起,将会进一步促进农村的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促进农村各业
首先是种植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小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基础的
网络化经济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
五)人才开发战略
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新技术革命,首先是教育革命。 面对20世纪90年代
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及国内全面改革开放及浦东开发,对人才的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与迫切。 虽
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与人才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缓
慢,使仅存的人才优势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不及时从战略高度寻找
新的人才发展、改革思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
面对90年代和下世纪初长江三角洲的人才开发战略,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以深
化改革、转换机制总揽全局,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技
术与人才需求特点,人才开发战略应根据建设需要,从质量、数量、效益及结构诸方面综合考虑。 着
重调整人才的布局和结构,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效益,逐步形成人才管理的新体制,即建立以双向选
择为主的、计划调配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管理模式。
树立新的育才观念。 要摒弃传统的封闭的育才观念,形成学习、教育、训练三位一体的教育、人
才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破除一切将人才视为“单位部门所有”的传
统陋习,造成“国家调节需求,需求引导竞争,竞争选择人才”的大环境,让人才在国内、国际上进行
大流动,树立竞争、市场和外向的观念。
建立开放的、多元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区域内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教育
体系中学科、专业的布局设置,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学校与社会之间的
适应和调节机制。 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和学校自主办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管理体制,实
现教育机制与办学模式的双重转换。
对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到国外参加短期考察或在国内举办高级研修班,使他们适应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 对中级人才,由各系统、各单位组织培训,重点在于提高他们与经济发展
相适应的素质。 对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结合人才布局结构的调整,组织专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