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6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946

7.第六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 2002)  913




                介机构组织模式,增加政府扶持和管理力度、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完善退出机制入手进行。
                    与会代表还就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产业集群、战略联盟、政府管制等产业经济中的前沿问题
                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四、中国经济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探讨

                    (
                   一)宏观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孟宪忠教授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整体文明演
                进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应是和谐的统一。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经济精神,并从
                经济行为动因、发展经济主导取向、经济活动资本类型、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经济活动中人与
                自然关系、怎样对待经济财富六个方面谈了市场经济对精神建设的挑战,希望中华民族在发展市场
                经济过程中能形成一种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现代市场经济精神。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郭英之博士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主导与生态基

                础整体结合、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兼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等方面论述了生态旅游管
                理的原则,提出生态管理应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存、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
                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生态管理的措施。
                    中石化(集团)浙江分公司总经理助理邰展认为,中国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比重不断上
                升,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人们对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存有不
                同程度的偏见、市场准入条件不公平、融资难、私营经济自身在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上、发展产业、制
                度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制约着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克服体制上和思想上的障

                碍,并用先进的东方管理学思想提高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来促进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
                    苏州大学财经学院胡月星教授认为,回汉各民族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意识发
                展倾向与特征集中体现在商品经济活动的参与行为、成就动机、时间金钱观念、风险创新意识、进取
                效率意识、人际交往反应和交易伦理观念等各方面。 正是这些深层次的经济心理因素,形成了人们
                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取向特征。 通过这些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浪潮
                中,西北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经济行为取向现代化的变革历程。

                    (
                   二)国有企业改革

                    安徽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高洪博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过扩权让
                利、承包经营、改组改制、兼并联合等改革,走过了一条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再造轨迹。
                政企分开的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再造的外部环境和管理也在不断改善。 但是,在企业再造的剧烈震
                荡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 不论是从总结过去企业再造的实践上看,还是从今后社

                会经济发展看,企业再造必须自始至终抓住“人”这条主线,从解决育人、用人、管人开始到实现为人
                的目标。
                    上海实业集团发展研究部助理总经理王国进博士认为,技术创新机制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
                之间矛盾得以不断展开和解决的一系列动力、规则、程序和制度的复杂系统。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相
                对于私营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前,创新机制的特点。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后,有必要从大力加强政策倾斜;尽快完善市场机制;逐步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原创力

                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