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7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967

934    苏东水文集


                服务企业管理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 我们探索东方管理学思想的历程,其实就是
                在全球化视野下研究中国管理思想与实践的过程。 我们的目的是要在管理创新与实践中取得“多
                赢”的结果,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中国管理学体系的构建做点贡献。
                    (
                   二)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有效的管理是个人、家庭、企业、国家成功的关键。 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管理哲学贵在人为;
                管理行为贵在人和;管理之道贵在效率。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就是我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德为

                先,人为为人”。 纵观古、近、现代中国管理的成功实践,都验证了这点。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
                同我这一观点。 比如,2005年11月5日,《解放日报》刊载《探寻“海派管理文化”要义》的文章中谈
                道:“海派管理的融合创新,其基础是中国管理文化。 ……中国管理文化的要义,就是复旦大学苏东
                水教授归纳的: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
                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普遍发展。 在中国,“以人为本”一词的完整提法最早出自《管子·霸言》,
                管子的“人本”思想还停留在工具论的层面上,此后又有孟子的“民贵”论等更接近现代人本管理哲

                学的思想。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提出管理要以人为中心、中国式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人乃
                天”和“事人如天”等观点。 这些观点是基于历史连续性归纳出来的,因为中国管理哲学中的确有这
                样的传统,但现实中的管理方法和操作可能经常与之相悖。 最近几年,中国的领导层重新意识到
                “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最基本的执政理念之一,这种理念很快由上至下渗透到各级政府、
                各类企业乃至每一个家庭和个人。
                    “以德为先”即强调道德伦理在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者经常要运用权威来指挥和影响组织成
                员,其中有些权威是制度所赋予的,另一些则有赖于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和其他优秀品质,东方管理

                学更推崇后者。 管理者要通过“修己”树立道德之威,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要通过
                “修己”实施自我管理,以求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论语·尧曰》中讲到个人品行要“尊五美”,其中
                的“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两项可以看作对管理中道德之威的绝佳注解。
                    “人为为人”要求无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必须首先注意自己的行为和修养,然后从为人的角
                度出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积
                极性,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服务社会。 “人为为人”的理念落实在实践中,是倡导以身垂范、

                合理授权与自我管理。 清代曾国藩对军队和家庭的管理就是“人为为人”的典范。
                    (
                   三)中国式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大家对中国式管理的理解还存在一种误区,即以为中国式管理仅仅研究中国成功企业的
                管理模式,将视角仅仅限于企业这一微观层次。 我认为,这种做法相当不妥。 比如,中国经济改革
                开放20多年来,宏观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难道就没有一些特别的东西值得我们提炼、总结和提

                升?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是相当具有特色的,难道也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提炼? 再有,中国企业
                的发展怎么能脱离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的背景来讨论?
                    经过多年探索,我以为中国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治国学、治生学、治家学和治身
                学。 它不仅涵盖了管理实践中的各个层面,而且也符合中国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推演
                逻辑。 这与目前一些研究者仅关注企业管理层面的中国式管理研究不同,我们认为中国式管理不
                仅包括微观个体层面、企业层面,而且包括中观层面的产业、区域,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更应

                包括管理文化的融合与创造性转换。 整个的中国经济实践是一个整体,我们研究中国式管理,必须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971   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