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略论净空法师的净土思想与经言祖训的差异
P. 21

無得生之理。」沒有真信切願,縱使念佛的功夫非常高,對往

               生淨土是沒有幫助的。以追求功夫成片(伏住妄念)去修念佛
               法門,那是本末倒置;「從「信」和「願」下手才是正道。「


               蕅益大師開示:「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
               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法語收錄在弘心大師編

               訂的《寒笳集》,又名《蕅益大師警訓略錄》。)蕅祖勉勵念佛
               人盡量把世情看淡,往生淨土就越來越有把握;「蕅祖並沒有說
               必須「功夫成片」,才能往生淨土。「「


               「老法師」說缺乏功夫成片,沒有伏住煩惱,就不能往生淨土。
               他顯然是受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其中的心句話所影響。

               (論者必須再次強調,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的祖師,不是大家公
                                                                    「
               認的淨土宗祖師。)智者大師的原文如下:「有漏凡夫發無上
               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有

               漏凡夫”就是煩惱深重的凡夫。“伏滅煩惱”,伏是降伏,滅是
               斷滅;“伏住煩惱”(煩惱心起,立刻醒覺,并且馬上控制住它)

               極不容易。“斷滅煩惱”(完全没煩惱)凡夫更是做不到。

               當代的大安法師(淨土宗祖庭廬山東林寺住持方丈)根據蕅益

               大師臨終之言,判定蕅祖未降伏煩惱,但有往生淨土。注18「「「如
                                        「
               果淨空法師的規定(「降伏煩惱」是往生淨土的最起碼條件)
               是對的,豈不是連淨土宗的第九祖蕅益大師都不够資格?「


               「老法師」說:「智者大師臨終念佛往生。他修“觀想念佛”成
               功的。他是唐朝人,尚在像法時期。觀想念佛不是我們凡夫,

               尤其是在家的凡夫,心力所能觀成的。《觀經》講的各種觀想
               心層比心層複雜,絕非末法眾生所能做到。末法時期,眾生業

               障深重,觀想不能成就,觀像沒有福報,所以(佛陀)開念佛
               法門,簡單易行,無比殊勝。單單憑心句佛號成就者「......「比比

               皆是。」「注 19



                                                    21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