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James
P. 5

2. 文獻回顧




                        現金股利作為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長期以來受到學術界與

                   實務界的廣泛關注。文獻中對於股利政策對股票報酬率的討論可追溯

                   至 Lintner  (1956)  與 Gordon  (1959)  的股利相關理論,指出企業穩定

                   的現金股利發放能有效降低投資者對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從而提高

                   股票的價值與報酬率。然而,Miller and Modigliani (1961)  則在完美

                   市場假設下提出股利無關理論,認為股利政策並不影響企業的市場價

                   值。隨後,Black and Scholes (1974)  在實證分析中發現股利殖利率與


                   股票未來報酬之間有顯著的正向關聯性,從此開啟學界對股利殖利率

                   作為重要投資指標的深入研究。後續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股利資訊在現

                   實市場中的重要性,例如  Pettit  (1972)  和  Naranjo,  Nimalendran  and

                   Ryngaert  (1998)  發現市場對現金股利宣告及變動具有顯著反應。此

                   外,Fama  and  French  (1993)  的三因子模型明確將價值因子納入考

                   量,並證明了包括現金股利殖利率在內的價值指標與股票報酬間的密

                   切 關 聯 。 進 入   21  世 紀 後 , 更 進 一 步 的 研 究 如   Arnott  and


                   Asness  (2003)、Brav  et  al.  (2005)  以         及   DeAngelo,  DeAngelo  and

                   Skinner (2008)  等,也持續驗證現金股利殖利率作為有效投資策略的

                   實務價值。



                   2.1  現金股利殖利率之實證研究


                        過去數十年間,許多學者針對現金股利殖利率與股票報酬之間的


                   實證關係進行大量研究。Fama and French (1988)  率先提供實證證據

                   指出高股利殖利率的股票在長期內表現優於市場。此外,Arnott  and

                   Asness  (2003)  透過對美國市場資料的研究,證實高殖利率股票的投

                   資組合在風險調整後的報酬表現更佳,在台灣市場方面,沈士

                   鈞  (2019)  的研究則明確指出,以現金股利殖利率進行股票篩選與組


                                                            3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