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5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385
片論》 241 中就已指明了他批判的對象。(陳建綱。民國 106。P8-P9)
筆者認為,上述的一例一休,就如同以上,多數勞工階級的群眾被壓迫,
而少數人卻獲得大多數的利益,而政府必須幫助或給予勞工階級的群眾幫助,給
這些基本階層的人力說話的機會,包含在台灣的工會力量。但如今卻是少數人的
資方佔盡了大多數的利益與說話的權力。
關於是非對錯,是否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不同的標準?甚至, 對於同一人
而言,同一件事於今日是對的,明日(其性質絲毫未 改變)是否不會變
成是錯的?同一件事在同一時間地點,是否既 10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是對的又是錯的?⋯⋯(在此一原則上)當兩個人已經說了「我喜歡這個」
和「我不喜歡它」之後,他們還有什麼可說?(Bentham, 1970: 16。陳
建綱。民國 106。P8-P9)
邊沁曾說道: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即每個人依其本性都傾向追求自身的
利益與幸福。然而,以效益原則作為規範性的引導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以社群
的最大幸福為行事之目標。
筆者認為,邊沁(Bentham)將看待事情的好壞,就是看結果二分為愉悅還是
痛苦,以結果論來看待事物的本質,若此舉讓大多數人感到快樂,那此舉就是好
的。並且效益論顧及個人感受問題幸福等值問題。在規範內所有人都為平等、等
值的,無一例外。
筆者認為在台灣,勞工團體為大多數,而資方則為少數族群,若以邊沁之
效益論來看,為多數的勞工人口的“幸褔”與否影響了結果,也就是說,若是因為
一例一休的實行大多數的勞工人口因而改受到效益論中所談的“快樂”,那便符合
效益原則,反之,若是感受到不快樂、痛苦,便就不符合效益原則。
241 《政府片論》。政府的形成;政府的形式;英國憲法;最高權力制定法律的權利等內容。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