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4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384

P8)

                          每個人全然憑自身的情感、好惡、傾向等內於主體的心理反應來進行道德


                   判斷,卻無視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偏頗性之負面影響。面對同一對象,若每人各執

                   一種觀點並以自身的情感作為這種觀點的正當性依據,如此一來,用以區辨善惡


                   與維繫社會的公共道德語彙將不可得,鼓勵每個人進行理性思考與自我批判的社

                   會氛圍亦形同奢談。也就是說,我們若以「感性」或情緒化來面對事情時,此階

                   段的我們已失去名為理性的思考,而這樣的結果相對也就不能是理性的。(陳建


                   綱。  民國 106。P8)

                          在此情況下,社會中的道德觀點若非走向專制獨斷,便只剩下無政府一途。

                   如前文所揭示,專制獨斷是指個人不僅認為自身的主觀情感足以證成其道德判斷,


                   還應該為旁人所接受。一旦懷抱這種觀點,個人自然對旁人充滿敵意,並亟欲以

                   自身的價值觀凌駕於他人的價值觀之上。縱使多數的社會成員都願意平等地對待

                   每個人的觀點,而無意以自身的觀點壓迫他人,但這仍可能走向邊沁憂慮的道德


                   「無政府狀態」。

                          到這裡,筆者認為當政府在談一例一休時,在表面上看上去實行性相對大,


                   但當執行時,卻事與願違,大部分勞工權益受損,而真正受益的卻是少部分資方
                   與政府。


                          相對於此,從屬的多數人指的則是生產階級(productive classes)。以階級


                   性質而言,統治的少數人由貴族階級與中上階級構成;從屬的多數人指的是位居

                   中下階級的普羅大眾。由此可以看出,與效益原則對立的並非社會中的弱勢族群


                   或個人,而是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中位居絕對優勢的既得利益者。欲以效益主義所

                   象徵的理性原則與公共福祉,來革除既得利益者與常民百姓心中的偏狹視域與因

                   循守舊的心態,進而改革政府公署使之以社會廣大福祉為目標而非流於少數人所


                   把持,這是邊沁長年埋頭於寫作與推動改革最主要的關懷之一,並且早在《政府







                                                            10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