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猪病防治
P. 141
等处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特征为仔猪生长迟缓,母猪不孕或流产,公猪不能配种。
【病原】成虫体壁厚,隐约可见生殖管道与肠管相间形成的黑白斑纹。虫体长 1 ~3cm,
宽 2mm(彩图 111)。虫卵呈椭圆形,卵壁薄,排出时处于桑葚期,大小为 120 ~70μm
【流行特点】终末宿主主要是猪,亦能寄生于黄牛、马、驴、豚鼠等动物。
虫卵随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 1~2 天孵出第 1 期幼虫;经 2-3 天,第 1 期
幼虫经过第 2 次蜕皮,变为第 3 期幼虫(即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可以经过两条途径
感染猪。一是经口感染,感染性幼虫被猪吞食后钻入胃壁,脱去鞘膜,经 3 天后进行第 3
次蜕皮变为第 4 期幼虫,然后随血流进入肝脏。二是经皮肤感染,幼虫钻进皮肤和肌肉,
约经 70 个小时变为第 4 期幼虫,随血流经肺和大循环进入肝脏,幼虫在肝脏停留 3 个月
或更长时间,穿过包膜进入腹腔,后移至肾脏或输尿管组织中形成包囊,并发育成成虫。
少数幼虫误入脾、脊髓、腰肌等处,不能发育成成虫而死亡。从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成成
虫,一般需经 6-12 个月。
本病多发生于气候温暖的多雨季节,在我国南方,猪只感染多在每年 3~5 月和 9~11
月。感染性幼虫多分布于猪舍的墙根和猪排尿的地方,其次是运动场中的潮湿处。猪只往
往在墙根掘土时摄入幼虫,或在其他潮湿的地方躺卧时,感染性幼虫钻入皮肤而受感染及
在墙根下或其它潮湿的地方躺卧时,感染性幼虫钻入皮肤而受感染。
【临床症状】无论幼虫或成虫,致病力都很强。幼虫钻入皮肤时,常引起化脓性皮炎,
皮肤发生红肿和小结节,尤以腹部皮肤最常发生,附近体表的淋巴结常肿大。以后的症状
主要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逐渐消瘦,贫血,被毛粗乱。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后肢无
力,走路时后躯左右摇摆。有时可继发后躯麻痹或后躯僵硬,不能站立,拖地爬行。尿液
内常有白色黏稠的絮状物或脓液。仔猪发育停滞,母猪不孕或流产,公猪性欲减低或失去
交配能力。严重的病猪,多因极度衰弱而死。
【病理变化】皮肤上有丘疹或结节,淋巴结肿大。肝内有包囊和脓肿,内含幼虫。肝
肿大变硬,结缔组织增生,切面上可看到幼虫钙化的结节。肝门静脉中有血栓,内含幼虫。
肾盂有脓肿,结缔组织增生。输尿管管壁增厚,常有数量较多的包囊,内包成虫(彩图 112)。
有时膀胱外围也有类似的包囊。腹腔内腹水较多,并可见到成虫。在胸膜和肺脏中也可发
现结节和脓肿,脓液中可找到幼虫。在后肢瘫痪的病猪可见幼虫压迫脊髓。
【诊断】 死后剖检可检查到虫体、脓肿及肝表面疤痕。检查尿液中的虫卵可用于生
前确诊。尿检方法是用大平皿或大烧杯接尿(早晨第一次排尿的最后几滴尿液中含虫量最
多),放置沉淀 20~30min 后,倒去上层尿液,再将平皿摆在平整的黑色纸面上,在光线充
足处即可见到沉至底部的无数白色的细小卵粒粘附在皿底表面,即可初步诊断。镜检虫卵
可最后确诊。5 月龄以下的仔猪,只能在剖检时,在肝、肺、脾等处发现虫体。此外,皮
内变态反应亦可用于早期诊断。
【防制】 参考猪蛔虫病。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