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國考各科總整理
P. 27
2018年2⽉18⽇ 星期⽇
⼆⼗三、孟⼦曰:「易其⽥疇,薄其稅斂,⺠可使富也。食之以時,⽤之以禮,財 不可勝⽤也。⺠
非⽔火不⽣活,昏暮叩⼈之⾨⼾,求⽔火,無弗與者,⾄⾜矣。 聖⼈治天下,使有菽粟如⽔火。菽
粟如⽔火,⽽⺠焉有不仁者乎?」
孟⼦說:“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老百姓富⾜。飲食有 ⼀定時候,費⽤有⼀定節制,財物便⽤
之不盡。老百姓離開了⽔ 與火就不能夠⽣活,可是,當有⼈黃昏夜晚敲別⼈的⾨求⽔與火 時,沒有
不給與的。為什麼呢?因為⽔火都很充⾜。聖⼈治理天 下,使百姓的糧食像⽔與火⼀樣充⾜。糧食
像⽔與火⼀樣充⾜了. 老百姓哪有不仁慈的呢?”
⼆⼗四、孟⼦曰:「孔⼦登東⼭⽽⼩魯,登太⼭⽽⼩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遊 於聖⼈之⾨者難
為⾔。觀⽔有術,必觀其瀾。⽇⽉有明,容光必照焉。流⽔之 為物也,不盈科不⾏;君⼦之志於道
也,不成章不達。」
孟⼦說:“孔⼦登上東⼭,就覺得魯國變⼩了;登上泰⼭,就 覺得整個天下都變⼩了。所以,觀看過
⼤海的⼈,便難以被其它 ⽔所吸引了;在聖⼈⾨下學習過的⼈,便難以被其它⾔論所吸引 了。觀看
⽔有⼀定的⽅法,⼀定要觀看它壯闊的波瀾。太陽⽉亮 有光輝,不放過每條⼩縫隙;流⽔有規律,
不把坑坑窪窪填滿不 向前流;君⼦立志於道,不到⼀定的程度不能通達。”
⼆⼗五、孟⼦曰:「雞鳴⽽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起,孳孳為利者, 蹠之徒也。欲知
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孟⼦說:“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善的⼈,是舜⼀類的⼈物;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
⼈,是盜路⼀類的⼈物。要想知道舜和路有什麼區別,沒有別的,利和善的不同罷了。”
⼆⼗六、孟⼦曰:「楊⼦取為我,拔⼀⽑⽽利天下,不為也。墨⼦兼愛,摩頂放踵 利天下,為之。
⼦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也。所惡執⼀者, 為其賊道也,舉⼀⽽廢百也。」
孟⼦說:“楊朱主張為⾃⼰,即使拔⼀根毫⽑⽽有利於天下,他都不肯幹。墨⼦主張兼愛,即便是從
頭頂到腳跟都摩傷,只要是對天下有利,他都肯幹。⼦莫則主張中道。主張中道本來是不錯的,但如
果只知中道⽽不知道權變,那也就和執著⼀點⼀樣了。 為什麼厭惡執著⼀點呢?因為它會損害真正
的道,只是堅持⼀點⽽廢棄了其餘很多⽅⾯。”
⼆⼗七、孟⼦曰:「飢者⽢食,渴者⽢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豈惟 ⼝腹有飢渴之
害?⼈⼼亦皆有害。⼈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害,則不及⼈不為憂 矣。」
孟⼦說:“飢餓的⼈覺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乾渴的⼈覺得任何飲料都是可⼝的。他們不能夠吃喝
出飲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是由於飢餓和乾渴的妨害。難道只有嘴巴和肚⼦有飢餓和乾渴的妨害嗎?
⼼靈也同樣有妨害。⼀個⼈能夠不讓飢餓和乾渴那樣的妨害去妨害⼼靈,那就不會以⾃⼰不及別⼈為
憂慮了。”
⼆⼗八、孟⼦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說:「柳下惠不因為有⼤官做,就改變了他堅定的操守。」
⼆⼗九、孟⼦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說:“做事好比掘井⼀樣,掘到六七丈深還沒有⾒⽔,仍然只是⼀⼝廢井。”
三⼗、孟⼦曰:「堯、舜,性之也;湯、武,⾝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不歸, 惡知其非有
也。」
孟⼦說:「唐堯、虞舜是從本性上⾃然⽽然的⾏着仁義的;商湯、周武王是從⾝體上來⼒⾏仁義的;
五霸只是借仁義罷了。久借⽽不還,那麼別⼈⼜怎麼知道他不是真有這仁義呢?」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