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看見學習
P. 23
教學活動與成果 學習評量
活動二、認識錢幣 (1 節課 )
① *17
共有六種不同的組合方式。
【例】買一枝 20 元的筆,
用①來付,要付 ( 20 ) 個。 課堂參與
用⑤來付,要付 ( 4 ) 個。 口頭評量
用⑩來付,要付 ( 2 ) 個。
→ 總結時,可和孩子討論使用高階具體物,可以簡化記數過程。例如:使用 2 個
10 元比 20 個 1 元方便。
活動三、多少元 (1 堂課 )
※ 讓學生練習點數錢幣總和,並比較大小。
課程筆記: 一年級
(1) 可引導學生拿出和圖示一樣多的錢,將相同幣值的錢幣
放在一起後,再進行點數。 課堂參與
(2) 亦可直接點數課本上的圖,練習劃掉做記號的動作,避 口頭評量
免重複點數。
(3) 學生計數錢幣總和後,須進一步說明自己計數的方式,
發展出多樣不同的數法。
活動四、錢夠不夠 (1 堂課 )
※ 讓學生練習判斷付的錢是否足夠,並透過操作錢幣知道還需要付多少錢。
課程筆記:
【例】婷婷有 5 個 10 元,買一把 34 元的剪刀,最少要付幾個 10 元才夠?
【例】小傑有 31 元,要買一個 55 元的鉛筆盒,媽媽還要再給他幾個 10 元才夠? 課堂參與
【例】小花有 29 元,要買一份 42 元的筆記本,媽媽還要再給他幾個 10 元才夠? 口頭評量
→ 讓學生以畫⑩的方式累加錢數來解題為佳,不宜利用減法概算的方式。
※ 承上例三,應該讓孩子用 29 加 10 得到 39,39 加 10 得到 49 來推得再兩個 10 元,
而不是直接概算:筆記本 42 元需要 5 個 10 元才夠付,然後 29 元已有 2 個 10 元,
推得答案為需要再 3 個 10 元才夠。( 個位數夠不夠付會影響孩子判斷的正確性 )
活動五、班級模擬小小園遊會
※ 配合校慶園遊會,我們在教室舉辦「班級模擬小小園遊會」,請孩子們帶 4 〜 6 樣
商品到校,在班上練習擺攤做買賣。要先標好價格,每樣 1 ~ 10 元(如照片所示),
每個孩子利用數學附件中的假硬幣來進行交易,買的點心可以當場吃掉,商品不用歸 同學互評
還。在買賣的時候,遵守「誠信有品,不欺瞞」的原則,希望藉由活動讓孩子可以更
瞭解交易行為及錢幣的使用方法。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