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中国教育史
P. 15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学府,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学宫”。
                 1.性质: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官家举办:齐国出资举办学校,各家各派都以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为务。
                 私家主持:尊重士人所学,不加干涉和限制,容纳百家,思想自由。
                 2.特点:
                 (1)学术自由;(自由辩论)
                 (2)待遇优厚(物质待遇:享有上大夫俸禄;政治待遇:不治而议);
                 (3)学无常师;
                 (4)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
            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功能: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
                 4.历史意义:
                 (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稷下学者千余人,相互辩论,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学术的繁
            荣。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办学形式——官方兴办,私家主持;职能模式——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于一体;教学方式——自
            由游学,自由听讲;办学方针——学术自由,鼓励争鸣;学生管理制度——计划性,组织性;
                 总之,稷下学宫既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教育上的创造,促进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对我
            国古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前 551-前 479)
                 1.教育实践——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1)创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2)整理和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
                 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庶、富、教”。
                 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要有较多的
            劳动力,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这一思想
            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思想。
                 ②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
            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
            政,奚其为为政?”
                 ③教育与法律的关系: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2)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①人性论基础:人性无恶无善
                 ②含义:性,先天素质,习,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即人的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
            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也就是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③评价:认为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具有历史
            进步意义,但又把人性分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15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