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中国教育史
P. 16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具有局限性。
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含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类,指广义的类,即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
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该作为教育的对象。
(2)意义:首先,“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它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
民间,适应了“士”阶层崛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在教育发展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次,“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层之后,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
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含义:孔子认为学习成绩优秀是做官的条件,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即
君子,来实现贤人政治。
(2)影响:孔子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对打破当时的世袭
制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具有明显的副
作用,即把求学当做获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求学的目的就是做官,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
高”的传统。
5.教学内容——六经
(1)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包含两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以前者为重心。
《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三项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还说:“弟子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
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
为道德修养服务。
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
即后世所称的“六经”。
(2)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教育内容;
偏重文事,轻视武事;
轻视自然知识、科技与生产劳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德上艺下”、“轻自然、斥技艺”
的特点。
6.教学方法
(1)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外,还强调了要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
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
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要求学
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
(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即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各
尽其才。
(4)由博返约
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首先,知识面要广,思路宽,这样才能对事物了解的
更深刻全面,其次,要有一个中心统帅,不能杂乱无章。
7.道德教育
(1)内容:“仁”(内发的道德修养路线)和“礼”(外铄的道德修养路线)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