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中国教育史
P. 18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
            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以“明
            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是整个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孔子开其端,孟子将其系统化、理论化。
                 4.道德教育——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1)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贡献,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修养。
                 (2)方法
                 ①持志养气:确立崇高的志向并坚持不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外,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
            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而气“集义而生”,因此,要通过一
            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就能形成所谓的“浩然之气”。
                 ②动心忍性:加强意志磨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存心养性:要扩充善端,就要清心寡欲。
                 ④反求诸己:凡事反躬自问,从自身找原因。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3)内省说的代表。
                 5.教学思想
                 (1)深造自得:强调在深入钻研和思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尽信《书》,不如无《书》。”
                 (2)循序渐进:即盈科而后进,科,即水道中的洼地,水流行进时要先注满洼地,然后才能继续前
            进,学习也是如此。此外,孟子还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3)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强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君子之所
            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
            教也。”
                 (4)专心致志: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在孟子看来,人们学习成效上的差异取决于学习过程中是否专
            心致志,而不是天资的高低。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前 313—前 238)
                 1.“六经传人”: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荀子
            标榜儒家礼治,传授孔子六经,对儒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作是孙氏之儒。但他实际礼法并重,
            弟子韩非子、李斯成为法家代表。
                 2.教育作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2)教育对个体的作用——化性起伪
                 ①人性论基础:性恶论。“今人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②教育作用的论述
                 “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
            可学,不可事而在于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化性起伪” ——教育的作用;



                                                            18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