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中国教育史
P. 20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注意:从对人性论的不同观点,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主张。
                 在人性论的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持相反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孟子的“性
            善论”是一种有限定的“性善论”,他强调了善的社会习得和对教育的依赖。荀子认为通过后天的教育和
            学习,积累善性,就不会返回到其本性的恶上。他否定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四)墨子的教育思想(前 468—前 376)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墨子出身于小手工业者,精于工技,代表着当时的“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
            益。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不满于儒家重礼厚葬的繁冗缛节,创立墨家学派,成为学
            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学的思想家。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但风格不同。儒学植根于贵族文化,
            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比较重视传统、情感,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墨家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
            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1)教育对人性形成的作用:“素丝说”。
                 ①人性论基础:人性无善无恶
                 ②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
            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注意:与孔子的人性论相比较。
                 孔子关于教育对个体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又把人性论分成等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自相矛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墨子的思想比孔子的人性论更进步一些,因为他从更彻底的人性平等的基
            础上去阐述教育对个体的作用。
                 (2)教育的社会作用:使天下人“知义”
                 通过推行教育,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建设一个民众平
            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实现社会的完善。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要建立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就必须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兼士”或“贤士”。而
            “兼士”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厚乎德行”:道德教育 ,使兼士们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辩乎言谈”:逻辑思维训练 ,使兼士们通过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兼爱的主张。
                 “博乎道术”:文史教育和科技教育,使兼士们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1)政治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墨家十纲领,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天志、明鬼。与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相比:轻视礼乐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最具特色):涉及机械制造、数学、光学、力学等多个领域。
                 (3)文史教育:虽不重视其价值,但从培养论辩和思维能力出发,比较重视文史方面的内容。
                 (4)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特色)
                 墨子对论辩术有深入探讨,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第一表:有
            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第二表: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
            实”(根据民众的经验,以广见识)第三表:“有用之者——“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在实践中检
            验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还提出“察类明故”的原则,强调运用类比,论据要有说服力,是中国古
            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1)主动: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的



                                                            20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