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中国教育史
P. 21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强说人”精神,虽强调了教育的主动性,却忽视了学习必备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忽视了启发。
(2)创造:评判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主张“述而又作”,即对古代好东西应该继承,并且要创
造出新东西,反映其对待文化遗产和教育的的态度。
(3)实践:墨子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
的刻苦磨炼精神。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实践相比,墨家更提倡社会生产劳动和科学理论的实践。
(4)量力:一是就学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
该量力而教。
(5)志功合一:这是墨子施教一贯奉行的最根本的原则。他教人,不光要看其动机,更重要的是看
其效果,强调二者的辩证统一。他教育弟子不论做什么事,必须“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出发点,即
动机;功,是归宿,即效果。而不论志还是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利人。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第一次提出功利主义的原则作为评判人的道德行为尺度,在古代伦理学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五)道家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有自身运作规律,所以称“自然无为”。
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顺其自然,任何人为
都是错误的。在道家看来,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是就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活动。因此,提出“绝学无忧“的
命题,彻底否定教育的作用。
2.教育目标——“逍遥”的人格理想
反对儒家礼教,主张用不言之教去培养那些以超越的态度寻求现世解脱,实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
理想人格,即抛弃社会义务,追求个性自由,代表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潮,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
而广泛的影响。
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直观、怀疑、辩证。
(六)法家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李悝(代表作:中国第一部刑法法典:《法经》)商鞅、韩非子。
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1)人性论基础:绝对的性恶论
①人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②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③人都有用自己力量去满
足私欲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算计之心;
(2)教育的作用:
基于上述人性论依据,认为治国必须通过法律高压,而不能用温情脉脉的教育感化,从而否定了教育
的作用。确立了教育的基本模式:一是不务德而务法,实施法制教育;二是信赏必罚,取信于民;三是严
刑厉法,实施惩罚主义教育。
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法家认为,私家学派的存在,只会导致思想的纷乱和不统一,对国家的凝聚力、社会秩序的稳定没有
一点好处,所以,为了统一人们思想和集中君主权力,法家提倡“禁诗书”、“禁私学”。
“以法为教”,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即把各种法令政策作为教学内容;“以吏为师”则
表达了法制教育的实现手段,即以国家各级官吏担任教师,以保证法律解释的标准性和权威性。这种教育
强调了法治,而忽视了知识教育和实施者,是一种教育的倒退。
(七)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大学》
《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
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被认为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大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