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中国教育史
P. 19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
转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
③注意和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否定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具有唯物主义
因素。
3.教育目标——培养大儒
荀子将儒者划分为四个层次:俗人、俗儒、雅儒、大儒。俗儒 “徒具儒者外表”,对“先王”之道
仅会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雅儒不侈谈什么“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不能理解
“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而大儒是最理想的人才,他们不
仅知识广博,还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即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
题,有效的治理国家,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才。
4.教育内容
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尤重礼
乐。“学至乎《礼》而止矣。”可见,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5.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
(1)闻、见、知、行的学习过程(注重实践,不同于孟子的内省说,是外铄说的主要代表)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即学
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
(2)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
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为此,荀子提出了“解蔽”之法,这便是“兼陈中衡”,即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
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
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3)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所谓“虚”,即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
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所谓“静”,即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
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同
时,荀子主张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积微见著,积善成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即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德是逐步培养的。才性虽高,弃而不学也会一
事无成,才性虽低,锲而不舍,也可以成绩卓著。
6.论教师
(1)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尊师有两重含义:一是从强调教育的作用出发,“国
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要求师云亦
云,不能有任何违背师说的言论。
《荀子·礼论》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后世将
天、地、君、亲、师并列,即由此而出。
(2)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自然不是人人可以作教师的。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
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即当教师有四个
条件,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是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背师道;
四是能体会礼法的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