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中国教育史
P. 22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学》在宋代受到理学家朱熹的高度重视,朱熹亲自整理,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成为
宋以后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1)大学教育的目的——“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
表达,也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最明确的概述,朱熹称为“三纲领”。
(2)大学教育的学习程序——“八条目”
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这八个步骤,朱熹称为“八条目”。这是根据三纲领完成“修己治人”教育目的的一整套完整程序。
2.《中庸》
(1)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继承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意思是说,上
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应和发扬这种本性称作“道”,修明和推广这个道,就称做“教”。也就是说,
教育即修道,而教育作用则在于“率性”,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
(2)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教育途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认为人有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即循性而行和积极学习。
循性而行: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
积极学习: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学”。
3.《学记》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全文 1200 多字,但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均有论述,
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主要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涉及教育作用、政策、制度、方法等领域,一般被
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1)教育的作用
①对社会的作用:“建国君民”,“化民成俗”,即通过教育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
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即通过教育,对人性进行加工和雕饰。
(2)学制系统与教学管理
①主张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
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影响很大。
②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3)教育教学原则——精华所在
①教学相长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②尊师重道
一方面,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
为君也。”;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
然后能为师”。
③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
即正课;息,即课余;课外练习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
弛,因此,课内与课外要相互结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