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中国教育史
P. 70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第三编 中国现代教育史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复习指南:
(一)本章知识框架图
党化教育
南
京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 变迁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国 教育方针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
民
政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 行
府 教育制度改革
的 戊辰学制的颁行
教
育 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童子军训练、军 训、课程标准、教科书 审查、会考
建 幼儿、初等、中等、高 等教育
学校教育的发展
西南联大
设
(二)重要知识点:1.党化教育;
2.训育制度;
3.西南联大;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教育
1927 年,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决定学校实施党化教育,即教育方针要建筑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
上,按照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
都能做党的工作,实质是为实现一党专政服务,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受到了进步人士的批判。
1928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以“三民主义”代替“党化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9 年 4 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其中,教育宗旨为“中华民
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
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这一教育宗旨的颁行,对教育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
定作用,但在实施中却完全背离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其精神是专制、复古、媚外。培养为国民党政府
服务的忠臣与顺民。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1.内容: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提出了这一教育方针。包括:
(1)要求战争发生时,无论是学制、课程、学校秩序、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护正常
的教学为主旨。”
(2)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训练
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
(3)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加强
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
2.评价
这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抗战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
兼顾”的原则,没有因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政策客观上维持教育的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