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 test
P. 1

      與天災共生
7月,全世界才剛經歷了各地都突破歷 史最高溫的「發燒」狀態,沒想到進入8月下 旬,日、韓、香港先後遭逢暴雨,臺灣也因 熱帶性低氣壓登陸,南臺灣連日豪雨不歇,根 據8月24日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資訊網即時 雨量(https://246.swcb.gov.tw/V2016/Info/ Rainfall)資料統計,南部地區許多雨量站觀 測到的24小時累積雨量已經超過200年週期( 推估)的累積降雨量,各地災損嚴重。全球 各地極端的天氣型態,呼應了美國賓州州立大 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心(Earth System Science Center)主任兼氣候科學家曼恩(Michael Mann)所提出的警告:「氣候變遷的影響不 再隱隱約約。這個夏天以來我們看到,它化身 為前所未見的熱浪、洪水、乾旱和野火等形 式,在我們眼前即時上演。」(中央社2018 年7月29日紐約外電)
面對災害,首要之務是預防它的發生,將 災害可能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臺大氣象團隊 林得恩博士在《節氣智慧王》單元中提醒我們 「寒露溫降,風颱無人知」,接下來已不算是 颱風最多的季節,但大家還是要有危機風險管 理意識,提高警覺、預先防範。
在災前整備上,由於全球天災頻仍的訊 息激發全民防災意識快速抬頭,對於風災、豪 雨、地震所引發的居住安全議題愈來愈關心, 水土保持局為因應趨勢且配合開放資料政策, 特別建置行動水保服務網(https://serv.swcb. gov.tw),功能包含土石流潛勢溪流與山坡地 環境資訊影響範圍地號等熱門查詢功能,讓全
              
(水土保持局提供)
民能透過本服務網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否座 落於土石流潛勢溪流影響範圍內,或了解土地 是否位於特定水土保持區內。
在防災教育上,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為 激發社區防災整備的意識,讓防災知識更為 實用,今年以「防災教育樹概念」、「向下扎 根、向上開枝散葉」的概念,與日本早稻田大 學佐佐木孝子博士合作,分享日本「蘇格拉底 法」的防災遊戲,以小學生為對象,實施向下 紮根落實防災教育,讓學生學習對災害的認知 與態度,建立正確的防災概念與方法,將防災 重於救災及自助、互助、公助的觀念宣導出 去,影響家人與社區的防災意識。
在災後重建上,為了因應短時強降雨頻率 變高,導致野溪及邊坡土砂災害劇增,危及下 游公共設施與居住安全,為配合大規模崩塌防 減災計畫的推動,水土保持局致力於將預鑄工 法推廣應用於水土保持工程,以達到降低施工 危害、加速災修工程執行速度的可能性,期盼 依循自然環境條件採取因地制宜的設計,達到 人與環境的互利共存。
我們無法將天災拒於門外,但可以透過多 元積極的預防作為,與天災和平共生。
說說心內話 1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