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20200422
P. 100

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芻議
                   -由《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談起

                   與談二


                                     中國傳統家庭兒女教育之評析


                                從孔子的庭訓看詩禮傳家的教育理念




                                                        林素英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因此孔子對子女的教育內容與態度,

                   對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作法具有相當高的指標作用。《論語‧季氏》

                   中,載有一則孔子庭訓伯魚的紀錄,除卻清楚記錄孔子教育兒子的重

                   要理念,更說明教育家不藏私的重要教育態度: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

                           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

                           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

                           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

                           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詩歌具有音樂性,且文辭優雅,因此學習詩歌,就是一種雅言教


                   育,具有怡情養性的作用。尤其是經過特殊專人選編而成的《詩》更

                   是如此,從孔子在〈為政〉明確指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無邪!』」即可得到證明。進行《詩》教,主要的目的就在於使學《詩》

                   的人,浸淫在和諧的音韻與文辭之中,而自然孕育出溫柔敦厚的涵養。

                   若能熟讀《詩》的內容,還能透過婉約、典雅的言辭傳達情意,達到

                   以心交心的效果,因此在春秋時期的重要政治外交場合,適時引用恰

                   當的詩篇成為外交辭令,即成為順利化解糾紛、圓滿達到外交目的之


                   重要途徑,所以孔子才會說「不學《詩》,無以言」。現在學《詩》,


                                                                                                    83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