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20200422
P. 149

中國家庭教育理論之探討



                   參、家長教養的轉型─從歷史思辨談起

                         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拿書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歷程不斷相互

                   印證,最後將書中的道理與自己的生命融合為一,讓書中的智慧為己


                   所用。所以讀書的目的,就是要用書中的智慧來啟發我們的智慧,也

                   就是所謂「轉識成智」,「智」是知識,從外在追求來的死知識,對生

                   活毫無受用,也無法提升生命的光彩;而「智」是智慧,由內在體悟

                   出的真智慧、真理,得以用來解決問題,讓人、事、時、地、物都得

                   到妥善處理。

                         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素養也是對生活中的現象發出疑問,從孩子好

                   奇的問題出發,老師跟家長須提供與生活結合的議題,讓孩子在面對

                   生活各類議題,都有能力透過辨識、提取、統整與思辨,建構出意義,

                   作為學習與探究的歷程。以閱讀歷史為例,要理解、詮釋歷史人物的


                   思想,要帶著強烈的感情,進入書中的世界。誠如<<紅樓夢>>標舉: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閱讀歷史應該明心見性,對

                   人性深刻體察;並掩卷而思,才能清淨智慧。古人重視歷史,就是因

                   為歷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

                   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

                         呂祖謙曾經說  :  「當你讀一本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

                   抉擇關頭時,請你立刻把書蓋上,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


                   置時,你會做什麼樣的決定  ?想清楚後,再把書打開  ,看看這個人物做

                   了什麼樣的決定  ?  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或是失敗  ?原因何在  ?

                   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  ,  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  ?  」這種學習的方

                   法,才是正確的---不在重視「記憶」,而在「思辨」。

                         左宗棠也曾經說:「讀書時,需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

                   何思量?設若古人當此,其措施之法如是,我自己處世接物,又當如

                   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

                   處世接物為兩事。」因此左宗棠比呂祖謙更進一步,他不但要我們「設



                                                                                                   132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