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20200422
P. 46

中國家庭教育理論之探討



                   的是,處在五年級的留守兒童對父親行為依附得分出現負值,說明較

                   早對父親產生青春期逆反傾向。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

                   母內心的忽視。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養家,


                   而未外出打工的一方若缺失對孩子的心靈關愛與生活照顧,則會給留

                   守兒童內心帶來更難以撫平的傷害。父母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更

                   善於將真我一面掩藏。全留守兒童在各情緒評估指標中均得分最低,

                   但在核心自我評價中得分高,該部分資料甚至略高於部分半留守兒童,

                   這種矛盾的現象,恰恰反映了一種無意識地對負面情緒的壓抑,平和

                   表像下或許存在更複雜的情緒隱患。


                         對於更多的農村留守兒童而言,他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單方或雙

                   方因為在外務工,不可能給予直接的親子照顧,責任一般主要由留下

                   的父親或母親,更多的是兒童的祖輩,即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照

                   看教育,溺愛、散養、過度照顧就成為了一種常態。對於兒童來說,

                   12 歲以前是學習、身體、習慣、言語、適應社會的觀念態度奠定基

                   礎的關鍵期,這些失誤造成的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和社會適應的傷害。


                   這個教育的關鍵期一旦錯過,校正起來比較有難度。
                    二、家庭教育的路徑


                         中世紀捷克傑出的教育家誇美紐斯(Comenius,Johann Amos 1592

                   年─1670 年)在他的《大教學論》中要求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特

                   別注意“幼小的心靈能快速地收容無窮的事物”,如同“熱蠟定型”

                   要抓住機遇盡可能早地進行優秀人格品德的教育,否則,一旦錯過這

                   個柔軟易吸收的幼小時期,等待定型後再進行教育養育,兒童的有些

                   性格稟性和觀念就比較難改變了。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時代與社會環境,在世界觀、倫理觀、價值觀


                   等文化文明的諸多方面都與西方發達國家和其它的國家、民族都有一

                   定的差異。中國的家庭教育還是要在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

                   是優秀家庭教育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要求,進行創造


                                                                                                    52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