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1060703_台中學儒高普考場電子書_P28
P. 19

台中學儒 高普考行政專班 7/16 全新開課 04-22290111

               且提出反證,以抗辯其他不同的主張及看法的一種作法,其目的在於促使決策者
               接納或拒絕某項方案。亦即政策論證政策採納及合法化過程中,產生理性說服之
               功能。周延之政策論證分析乃是爭取政策支持之重要因素。

               「扼阻性決策」(Non-decision) : 又稱非決定、權力的第二面貌

               它是決策者或權責機關所使用的一種工具,目的在採取相關作法,動員社會上支
               持該機關的力量,壓抑有害機關利益的問題提出,使該議題不獲重視,最好使其
               消弭於無形,亦即扼阻該問題進入政府機關的政策議程內。


               「第三類型錯誤」(Error of the Third Type):
               政策學者芮發(Raiffa)提出,意即用正確方法解決錯誤問題認定,強調問題認定
               與建構的重要性。

               「劣勢者利益最大原則」(Maximin Principle)

               為政策規劃的原則之一,係指從事政策規劃時,應考慮使社會上居於劣勢之弱勢
               團體及個人,能夠得到最大照顧。(弱勢優先)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可行性研究指決策者或政策分析人員在進行政策分析時,對於各項解決政策問題
               的替選方案,就其被具有決策權者接受的可能性、及順利推動執行的可能性,以

               定量和定性方法深入研究分析,俾供決策者參考的過程。政策的可行性研究涉及
               許多面向,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以下這些:政治可性性、法律可行性、行政可行
               性、經濟可行性、技術可行性、環境可行性及時間可行性等。


               「政治可行性」(Political Feasibility)
               屬於可行性分析之一,指政策方案在政治方面受到支持的可能性如何,至少包括
               下列這些支持因素:一般人民、標的團體、行政首長、意見領袖、政黨、利益團

               體、大眾傳播媒體、民意機構等。同時還應考慮該方案是否違反傳統倫理道德觀
               念及社會上盛行的價值觀念,如果違反的話,其可行性即告降低。


               「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
               係指政府機構與不同的政策社群,對於某特定議題所形成的互動關係,這種網絡

               關係發生在每一項政策議題當中,故稱之為「政策網絡」。其特性為互賴性為先決
               條件,網絡中必然存在著多元的行動者與目標,網絡包括或多或少持久性的關係
               型態。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