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4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44
608 苏东水文集
③ 若以单位面积的工农业产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则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也有
从西部山区向南部沿海递增的趋势。
④ 工业的地区分布,表现为南部沿海实力雄厚,内地基础薄弱。 全省的工业基地大部分分布
在南部沿海地带。 工业结构有从沿海向粤北由轻向重过渡的趋向。
⑤ 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 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带性差异,导致沿海
与内地、山区与平原的农业发展也有明显的不同。
与广东东北毗邻的福建省,地理上具有本身的独特性。 境内山峦起伏,气候暖热,河网发达,富
裕的水力资源,既是中国茶叶、甘蔗、水果的主要产区之一,又是东南沿海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但福建的工业基础至今尚较薄弱。 解放初,福建“手无寸铁”(没有一寸铁路,不能生产一斤钢铁)。
经过40年来的经济建设,已初步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取得很大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仍
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 这里有工作上的问题,也有历史的原因,福建地处前线,过去一段时间里没
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建设项目福建没有安排。 “六五”期间全国重
点技术改造项目3000个福建只有青州造纸厂一项。 1950 —1983年福建的基本建设投资为142.7
亿元,仅占全国同期总投资的1.6% ,位于全国29个省市的倒数第4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广
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使福建经济在这10来年中迅速发展。 但省
内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比较发达,山区经济落后。 主要城市福州及其外港马尾,现
为全省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主要港口之一。 厦门为省内轻工业较发达的海港城市。 国务院批准建
立的厦门经济特区,旨在充分发挥厦门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同时发展
外贸、科学技术和旅游业等。
(
二)闽粤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不能只局限于本区域的具体条件,还要把区域放在全国这个全局里来考
虑,弄清本区域在全国战略中所处的方位及其应起的作用,从而为实现全国总体战略目标作出自己
应有的贡献。 闽粤经济区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地区的规模和类型均居全国首位,在
全国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外开放经济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以,本区所具有的功能已经远
远超过其自身的范围而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作为全国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广东、福建先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
区,开放了广州、湛江、福州三个沿海城市和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两个经济开放区。 开放地带作
为闽粤经济区生产力最活跃、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国家开放政策下获得迅速发展。 多层次、
多形式、多功能开放地带的形成,从战略上起到对内对外辐射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对全国的改革
开放所产生的重大意义超出了自身的发展。 它促进了内外横向联系的大发展,使闽粤港澳之间开
始形成贸易加工活跃的经济圈,使全国各地与开放带、港澳地区及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密切起来。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广东、福建有大量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 这些,都对全
国改革开放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 一个“深圳效益”,推动了全国企业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句
“时间就是金钱”,冲击了人们原有的陈腐观念。 这种效益,绝不是用几十亿、几百亿人民币所能评估出
来的。 工程招标、技术市场、物价改革、股份制企业等改革措施的出台,在全国大地上都能听到回声。
(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对闽粤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制定关系甚大。 因为广东、福建是我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