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No.4 關照季刊 Mar 2017
P. 11
NO.4
第二期季刊
簡化的喪葬儀式如不能將儀式對於人的 亡態度的機會教育 ~~ 死亡教育,也是
可塑模性考慮進去,則簡化的儀式亦終 扭轉華人長久以來所謂「未知生,焉知
將無法反應出尊崇生命、歌詠生命無上 死」的生活態度。「死亡學」及「死亡
價值的人文精神。鄒輝堂 (2004) 的碩 教育」在歐美發展已超過四十年,臺灣
士論文中提到一位中國的天主教神父, 的發展則是近二十年的事。細究「生死
他談到中國的喪葬儀式:自從文化大革 學」這門學問的起源,應是肇始於四十
命之後整個社會、文化環境改變了,政 年前美國的死亡學 (Thanatology),其
府所規定的喪葬儀式十分簡化,由於人 探索的核心課題,若以精神醫學及死
多,遺體都直接火化,不准土葬。這樣 亡學專家 Kubler-Ross 的語辭來說,
的發展,神父贊成火化,認為火化可以 就是「( 生命 ) 成長的最後階段」(the
減少土地的使用,但是儀式的簡化則可 final stage of growth)。死亡學的出
能使文化遭遇斷層,對傳統文化造成很 現乃是因為當時美國的行為科學家發現
大的傷害。 5 多數的美國人無法正視死亡,平和善
終,便起而提倡死亡覺醒運動 (Death
事實上「家禮」也提到:喪有四 awareness movement)。該運動適時地
體何也?曰 : 變而從宜,取之四時也。 與興起於英國的臨終關懷運動(Hospice
有恩有理,有節有權,取之人情也。夫 movement) 相互呼應,於是開展出死
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 亡學的主要內涵:死亡教育、臨終關
權者,智也。這也表示儒家對於喪葬儀 懷、悲傷輔導等。但是正由於其所關心
式並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食古不 的主題環繞在如安寧療護、死亡教育及
化。需要適時節變化調整,同時也要兼 與死亡相關現象,明顯缺乏「生命的向
顧人情義理,合情合理,展現對於禮的 度」(dimension of life),前天普大學
認知智慧下合宜權變。 宗教系傅偉勳教授於是主張結合宗教臨
終關懷角度及臨終精神醫學研究以開展
6
重視生命教育 ~~ 尤其是死亡 死亡學的生命向度, 在 1993 年提出
教育的推動 「生死學」一詞,企圖嘗試整合中西方
思想,強調「生死為一體」、「以愛貫
臺灣發展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對於 穿生與死」,因此使用「生死學」(Life
喪葬禮儀普遍認同學者專家上述的說法 and Death Studies) 的概念。無論是
外,特別提到對於華人而言喪葬禮儀的 「生死學」或「死亡」都是以生命關懷
參與過程同時也是親屬間的一種面對死 為出發,因此這兩個名詞的概念是可以
專業‧迅速‧誠信 ‧合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