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略论净空法师的净土思想与经言祖训的差异
P. 67

現,既是心佛也。” 又云:“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

               得,何况離相?”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說不管是否有觀看心尊外在的佛像,
               只要專心的觀想(諦觀)阿彌陀佛,佛身將會依我們的觀想而
                       「
               出現。「觀想念佛」要求觀想者「出定入定,恆聞妙法」。( 相
                      「
               反的,「持名念佛」沒有涉及「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而只是
               對阿彌陀佛充滿信心,行住坐臥都稱念佛號。)下面是關於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經文。它出現在《觀經》關於第八
               觀的經文。「「


                       「
               經云: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
               故應當一心系念,諦觀彼佛 ......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

               目,見一寶像 ......了了分明。 見極樂國,七寶莊嚴 ...... 極令明
               瞭,如觀掌中...... 想一觀世音菩薩像...... 想一大勢至菩薩像 ......

               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
               修多羅合(令它與經典的教導符合)。「 若不合者,名為妄想;
               若與合者,名為粗想。 見極樂世界。」


               經文提及的「觀想念佛,出定入定」是非常高深的禪定修行境

                                                                                「
               界。即使做到了,「《觀經》形容它屬於「粗想」而已。「觀想念
               佛」的要求遠超「持名念佛」百倍。能夠「出定入定,恆聞妙

               法,出定之時,憶持不捨」的念佛人屬於極少數。「

               有人看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誤以為這八個字等同「是
               我心具,是我心造」,誤會《觀經》只認可内在的「唯心淨

               土、自性彌陀」,而完全否定外在的佛像、佛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觀想念佛)是《觀經》之中的心重
               點。佛陀在《觀經》的流通分(按:經典的結論部分)交代阿
                    「
               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才是
               重中之重。念佛人不要只看到《觀經》說的「是心作佛,是心
               是佛」,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67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