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6 - 厘清若干关于净土宗的误解 覃亚湾编写
P. 196

论太虚大师是发愿往生弥勒净土还是弥陀净土,重点是他要往生净土,而

               不要再投胎在娑婆世界。

               太虚大师有一句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

               现实。”佛陀是我们唯一仰靠依止的对象。如果要想成就佛道,必须要有
               完美的人格。拥有完美人格之时就是成就佛道之时。这样做才是真正现实
               的佛弟子。太虚大师并没有说“完美的人格”必须在人间成就。大师发愿

               要往生西方净土,要在极乐世界熄灭“贪、嗔、痴、慢、疑”(成就完美
               的人格)证明了这点。


               太虚大师说:“(人间)净土意指一种良好之社会,或优美之世界”。如
               果说要建立一个“优美的世界”(人间净土)就是要与“极乐净土”对抗,

               难道要把娑婆世界搞到完全不堪忍受才对吗?大师说的“优美世界”只是
               一个没有那么多疾苦的世界。大师没有可能不知道娑婆世界的本质就是充

               满苦难的,娑婆世界不可能变成全无苦难的。

               陈义孝老师抓住太虚大师的另一句话“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一口
               咬定太虚大师以及他的继承者要鼓励大家留在世间,将来继续投胎做人,

               不停的轮回,不要往生极乐净土。我们不要依文解义去解读大师的那句话。
               其实大师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想求生极乐净土,却完全不关心人间的疾苦。


               为了“不忍圣教衰”,星云大师和圣严法师这两位“人间佛教”的践行者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们积极推广佛教文化、教育、慈善、
               弘法事业,致力于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

               星云大师如此形容人间净土:“从欣赏自然寒暑,到适应世情浓淡;不分

               别地理方位,明白处处好风好水;不轻高低上下,尊重一切族群、阶层;
               人我没有界限,体会互存互依的因缘关系。做到以上四点,人人身心安顿,
               那就是和乐相敬的人间净土了。”


               从星云大师的解释,我们看得出“人间净土”依然存有寒暑、地理、族群、
               阶层的各种分别,只是我们应该尽量不要起分别心,要互相尊重、体谅。
               在“极乐净土”却没有寒暑、地理、族群、阶层的存在;在“极乐净土”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所以根本就不会起分别心。

               “人间净土”与“极乐净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推广“人间净土”并非

               要以它来代替“极乐净土”。法鼓山、佛光山提倡的“人间佛教”是说佛
               陀在人间示现成佛,在人间说法,所以佛教的弘法者应当劝勉人类修行。




                                                                                                      196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