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3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83
由選擇行惡的人。」「更進一步說,面對有行為負責能力的主體,我們至少可以
186
部分依照他們的行為來決定該如何對他們做出回應。」 也就是說,我們將他人
看作是一個能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的,而不是將他看成是無法判斷自身行為的
人,因此,假如當那個人對你好,你可以和善的回報給他們;但是當他人對你惡
意時你也可以考慮給予如何回應。因為你是依照他選擇對待你的方式做出相似的
回應而已。
「當我們決定採取一個行為時,我們時則宣稱自己的行為成為一個「普遍
法則」。「因此,當一個理性存在體以某種方式來對待人們時,即是宣稱在他的判
斷之中,那就是待人應有的方式。所以,要是我們以相同方式來回應他,我們的
187
作為將不過是依照他所決定的待人該有的方式來對待他。」 如果他惡意對待他
人,我們也依照他的方式待他,在於只是順從他的決定做。我們依照由他來決定
我們將如何對待他,彰顯出我們是遵照他的決定而做。所以康德說,罪犯「自己
以惡行引來懲罰」。因此,「康德將懲罰和待人如理性存在體的觀念連結起來的做
188
法,給予報應主義新的深度。」 這個理論的看待方式,既「取決於我們如何看
待犯罪的性質,以及如何看待犯罪。」也「取決於我們認為犯罪者具有行為負責
能力,沒有任何藉口足以卸責,亦即他們即便缺乏理性而可接受的理由,仍然執
189
意選擇侵犯別人的權利。」
從康德的應報主義來看鄭捷的事件,看見鄭捷的兇殘惡行,第一時間使得
人們陷入惶恐且欲伸張正義的情緒中,同時報應主義的聲音也油然而生。當事件
發生在我們的日常周遭時,前面提到我們第一時間會先以標籤化並將他命名為非
理性個體將他歸因劃分監禁起來,但是當我們產生以眼還眼的不公平情緒時,我
們又同時也將他視為能負行為責任的存在個體,也會要求讓他受到懲罰。因為這
186 (James Rachels)雷邱爾著 林逢祺譯(2009)。道德哲學要義,苗栗縣:桂冠,頁 197
187 (James Rachels)雷邱爾著 林逢祺譯(2009)。道德哲學要義,苗栗縣:桂冠,頁 197-198
188 (James Rachels)雷邱爾著 林逢祺譯(2009)。道德哲學要義,苗栗縣:桂冠,頁 198
189 (James Rachels)雷邱爾著 林逢祺譯(2009)。道德哲學要義,苗栗縣:桂冠,頁 198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