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中国教育史
P. 55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4.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提出学习西方教育体制的人。
三、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为它们进行文化侵略打通了道路。其文化侵略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版图书、发行报刊以控制思想舆论。二是力图控制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它们
的代理人。三是兴办各种所谓慈善事业以笼络人心。其中,西方侵略者在华兴办教育是十分积极的,教会
势力渗透到哪里,随之就有办学活动开展起来。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招收中国学生,但学校的设置、教
学和管理各方面都不受中国政府的管辖,完全按自己的目的和方式去教育学生,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极大侵
犯,正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所特有的现象。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
鸦片战争之前,在马六甲创办的英华学院(1818)是第一所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1839 年,美国人布
朗主持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这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它开创了教会在华办
学的先声。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学校。早期的教会学校仅限于开放的通商口岸,
规模很小,附设于教堂中且多是小学程度,招生对象多为穷苦子弟,较著名的除马礼逊学堂外,还有天主
教在上海办的徐汇公学(1850 年),长老会在宁波办的崇信义塾(1845 年)等。值得特别提出的是,1844
年英国的爱尔德赛创办宁波女塾,是西方人在华创建女子学校之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在内地传教的权利,教会学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也在日渐提高,如
1864 年在北京建立育英学堂和贝满女学堂。这些教会中学的特点是:
(1)严格招生,提高学生素质;
(2)重视外语教学和宗教教育
(3)授西学,存中学
(4)严格管理,活动多样;
19 世纪末,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教会学校进一步发展,一些学校升格为大学,如上海圣约翰大
学(1906)、协和医学院(1906), 南京金陵大学(1910 年)、北京燕京大学(1919 年)等。
(三)“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
1877 年,在上海举行的来华传教士第一次大会上,普遍感到在文化教育中普遍存在学制的规范、教科
书的编写、新学译名的确定等问题,于是,成立了由 7 名传教士组成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1890 年
的第二次来华传教士大会上,该委员会改名为“中华教育会”,并且开始吸收中国本土的牧师。中华教育
会扩大了工作范围,强调工作的经常性和规范性,后来成为中国基督教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当时中国
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教会学校的课程
1877 年之前,教会学校的课程自行安排,各自为政,1877 年“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成立后,引导
教会学校向规范化发展,教会学校的课程逐渐走向统一。一般而言,教会学校的课程可为三类:第一类是
宗教课,是教会学校的主课;第二类是传统的中国经学课;第三类是近代的科学文化课;
(五)教会学校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尽管教会学校的创办者眼于培养西方列强在华代理人,但从教学内容看,教会学校毕竟是在中国最早
传授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校;在办学宗旨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招生对象上,来
自社会各阶层,提倡男女平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分科、分级、分班教学,重视直观教学法;它培养出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