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20200422
P. 115
中國家庭教育理論之探討
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
者也。〈大傳〉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
之達道也。〈中庸〉
前三則記載都以「男女有別」開始,說明古人老早就已看見男女
存在不同的生理特性,專長能力與心理需求也有差異現象,若能認清
男女存在的特質,尋找適合的配對,將可各盡其職,發揮最佳的分工
效果,因此特別注重「男女有別」的重要。倘若是由一對成熟的男女
組合成夫妻(而成熟男女的養成又有待雙方的父母各盡其責),即知各
盡其應盡的職分,而成就夫婦相互扶持以謀發展之責任,一旦生兒育
女,也懂得慈愛子女,子女也自然親愛父母、尊敬長輩,使整個家庭
充滿安詳和諧的氣氛。從小在家庭關係和諧的環境下生長的人,一旦
進入更大的社群團體,也自然懂得尊卑長幼各有其序的倫常關係。即
使現代社會中不再有君臣的稱呼,但是仍然存在長官、部屬,先進、
後學的不同關係,這些人際關係都可從古代強調的五倫關係,類推而
得到彼此最佳的對待之道。
古人極為注重的「男女有別」,乃是立基在男女生理、心理各有
差異的客觀事實,而尋求最好的搭配組合,也是締造祥和社會的最佳
途徑,絲毫無礙於現代社會講求「男女平等」的共同呼籲,可惜歷來
多被誤以為與「男尊女卑」為同義詞,且歧出發展為重男輕女的性別
不平等文化。甚且還有人把造成「男尊女卑」文化的源頭,指向孔子
正是罪魁禍首。這種蒙冤莫白的指責幾乎長達兩千多年,亟需重新檢
核原典,明辨經典原意,切勿不明究裡、人云亦云。
拜現代科技之賜,只要透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一類的典
籍資料庫檢索,即可知《禮記》中僅存在多筆「男女有別」的資料,
而無任何一筆「男尊女卑」資料。不僅《禮記》如此,即使檢索該資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