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CASA Bulletin of Anesthesiology 2019 Issue 6
P. 54
CASA Bulletin of Anesthesiology
患者冲着医院名誉去,而不是医生。不少患者去网上搜名医。这些所称“名医“,有些是网上投
票所得,靠谱不?有些是大学或医院自评,这里面的政治平衡,科室平衡等影响因素,无可避免。不
若美国某些评选,以手术死亡率、感染率等可量化因素而得,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这些选择医生的标
准,恐怕怎么也比不上你的家庭医生的推荐,这个推荐基本上是同业内的口碑,以及适合于患者个人
的需要。
卫计委要求家庭医生培训佔全部培训的百分之五十六十,也推动患者注册挑选自己的家庭医生,
但接受程序缓慢。这设计显然是合理的。但实行起来不免大打折扣。就算培训达到这个比例,也合格
毕业了,他们願意到收入只有大城市医生的1/3收入水平的小地方去工作吗?目前中国择业自由,对
完成家庭医生培训的医生来说,极有可能是去做亚专科培训,如心内科、肾科等,然后尽量留在大城
市。美国也是有这类问题,医生都想留在大城市,乡下医院想留人,只有提高工资。我当年住院医师
毕业找工作,在纽约市找一工作,比当时威斯康星州一乡下医院提供给我的Offer工资几乎少一半,即
乡下工资还高,由供求关系而定。
8 . 进修医生制度:
中国基层医院的医生,到上级医院工作三个月到一年不等,以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叫进修,从
文革前就一直实行至今。进修医生由原工作单位付工资,是自带饭票的,参加值班等各种临床工作,
是额外的劳动力,很受培训单位欢迎,一些医院一年进修医生就五百多人,络绎不绝。改开前进修上
级单位只能是相应的省地医院。现在是双向选择,由学员挑。你去上海,北京进修,只要接受皆可。
假如医院质量不咋地,来进修的人就少。派出单位为防止派出人员学成跳槽,会要求签合同,学成回
来工作五年至八年不等,撕毁合同需赔偿数万元不等。
激励进修医生外出学习的原因是:住院医师升主治,或主治医生升副主任医师,文件规定需外出
上级医院进修半年或以上。对于省级大医院的医生,要晋升副教授,就需要出国学习一年,加上发表
SCI文章,所谓SCI 迷思。这就造成了最近十多年大量中国医生自带饭票去欧美学习的现象。出国进修
通常是自费,不少医生计算过从长期效益来说,花个一年二三万美元,还是值得,故有人将过去福利
分房的房子卖了去进修的。国家层面也鼓励出国进修,可以报考国家类的出国基金资助。相类似的有
日本,想升至科主任,必须是美国进修一年或以上,博士毕业才有资格。韩国也有很多医生到美国进
修,具体的规定不清楚。反观其它地区,如东欧、南美、印度,並无东亚地区这么多的医生在美国进
修。
9 . SCI 迷思:
所有医生,包括高级医生,毕生都有压力发表SCI文章,即做研究,无论临床研究或基础研究,
才能在阶梯上一级级地爬。在业务水平上创新,为整个医疗前进动力,这是绝对需要的,但驱赶所
有人考SCI恐怕不是初衷。医生晋升只看治疗后果不容易量化,很容易滑进惟资历、惟毕业年限为标
准。SCI是一个量化标准,容易衡量。而医院需要的是能看好病的医生,而不是能写论文的实验师。
唯SCI 造成至少两个方面的弊病:第一,所谓的大医生不会手术,不会看病,第二,为追求SCI文
章发表,捏造证据,弄虚作假,这些现象累見不鲜。作假甚至成行成市,从拟定题目,申请基金,拼
造Data,最终发表文章(不是发表在顶级,顶级的SCI还未渗透进去,只是发在不入流的杂志),都可
以给钱搞定。这就完全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原义。而目前假如你是科室第一把手,你就掌控了全部的权
利和资源,为挤上主任这一位置,如火上加油般推动了SCI迷思的反面作用。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