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师言师语
P. 19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也如此
——听《声音的产生》有感
前几天,在镇级教研活动中听了陶立鹏老师执教的四上《声音的产生》一
课,突然想起曾经听到过的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出自清代袁枚
《随园诗话》,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其
实,不仅写文章要跌宕起伏,很多事情要有这个特点,看个电视剧,听个故事
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上课呢,也要“不平”,做到难易适度,起伏变化,这样才
能激起学生,抓住学生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教学中,陶老师首先通过组织学生用塑料袋制造声音,总结出发声物要
“动”;接着通过尺子、皮筋、音叉等典型材料的发声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发声
时发声物来回动,并揭示概念“振动”;最后,通过操作音叉让学生发现振动发
声,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整节课非常流畅,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也似乎弄明
白了其中的原理。
课后,陆老师叫住一个学生,拿出一张纸晃了一下,问学生:声音怎么产
生的?该生说是振动产生的。再问:哪里振动了?该生回答不来。由此可见,
该生并未真正理解振动产生声音。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回顾整节课的教学不
难发现,教师提供的材料结构性太过良好,以至于该暴露出来的没有暴露出来,
那就是看得见的相信,看不见的不相信;或者说前概念里根本就没认为晃纸时
纸张振动了,跺脚时地板振动了,敲击墙面时墙面振动了等等。
后来,陶老师在区级展示课上调整了材料,在典型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玻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