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創新與創意
P. 133
變更,出貨就會受到影響;但若倉促在生產線直接變更,又會導致庫存或研發中的機
種,相關設計變更沒跟著改到,後續問題層出不窮。這些企業在事後檢討起來,發現不
只是產品的生產流程需要變更,其他諸多相關流程與組織分工也都要需要跟著調整。來
自流程的慣性已根深柢固,加上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得變革更難推行。
若不改變,只能束手無策
再來看看人員如何造成組織慣性。人總是有惰性,重複做習慣做的事,不需耗費心力。
而一般人習於穩定,每天的營運負荷,加上短期績效的壓力,造成他們對外在環境變
化,以及內部需要變革,都毫無感覺。而且,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最好是保持現狀,
頂多微調,或是乾脆抗拒改變,因此形成組織慣性。
許多機械業公司常扮演著衛星工廠的供應商角色;因此,數十年來,員工只需等著接
單,每天重複在機台上線,展開穩定的製程,檢驗出貨。因為訂單穩定,沒有人想開拓
既有品項以外的加工技術,公司也從來沒有配置過業務開發人員。這些公司大多是家族
企業,創辦人年事已高,家族二代無人接班,管理階層無意解決問題,只是一天過一
天,沒有提前作準備。直到客戶驟然轉單,業務大幅滑落,只能束手無策。
最後,企業的自我定位又如何造成組織慣性呢?台灣機械製造業廠商大多定位為大批量
代工生產,若想改變定位為經營自有通路或品牌,會直接面對國際客戶與多元需求,這
需要截然不同的心態與能力。對這些從事代工的傳統製造業而言,最在乎成本縮減,仰
賴的是規模經濟的運作邏輯。當要改定位為「以人為核心的價值創造」思維時,很難想
像耗時應付多元而零散的需求有多少好處,自然不易改變。
扭轉慣性四大建議
應該建構一套整體的「動態能力」
總結上述,來自於流程、人員、和定位的組織慣性,之所以成為企業難以改變的共同原
因,是因為經年累月下各種慣性間的盤根錯節,讓所有變革互相牽制,難以推動。企業
想要成功變革,很難只是針對個別慣性,單打獨鬥,見招拆招,應該要建構一套整體的
「動態能力」,也就是指組織為了順應多變的環境,不斷調整、重組內外部資源的能
力。尤其,台灣廠商習慣隱身全球產業鏈的幕後,未能完全掌握外部脈動,應該儘早建
立能翻新思維與轉換能耐的動態能力。
根據作者累積十多年來對組織慣性與動態能力的研究,以及提供實務諮詢的經驗,歸結
以下可供台灣中小企業採行的四項行動方案建議。這四項行動方案是:(1)改變策略對
焦機制;(2)選育雙元領導人才;(3)產學研合作,尋求外部協作創新;(4)特意探
索全新事業。希望能幫助企業建立足以改變慣性的動態能力,有效啟動企業的改變。
以下便逐一說明這些行動建議的細節,為確保個別案例公司經營資訊的機密性,以下所
提企業均經匿名處理。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