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創新與創意
P. 136
的外部環境時,與外部伙伴協作的交易成本,通常會比完全仰賴自行培育人才與技術開
發的組織成本來得低。
企業在尋求外部協作創新時,有些會與客戶或供應商合作開發,甚至與對手在非直接競
爭的領域進行策略聯盟等。但是,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卻常因為欠缺經驗與談判能
力,以及擔心企業機密外洩,而不敢貿然與業界合作。此時,若能與法人研究開發機
構,像是工研院、精密機械發展中心,或公司鄰近大學等非營利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
取得新技術、預先儲備人才最為可行。
擺脫既有慣性,就有機會轉型
例如,曾經榮獲智慧服務典範獎與台灣精品獎的中高階數控工具機製造廠可廣精機,一
方面亟欲突破成長瓶頸,另一方面又值工業 4.0 風潮,一直想在智慧製造的領域中取得一
席之地。為了尋求最新技術發展與潛力人才,近年來他們與工研院以及大學實驗室開始
多方的產學研合作。原本先嘗試在自家工具機產品領域,共同合作開發主軸軸承預兆分
析功能,以預先掌控自家工具機主軸運轉異常或故障前兆。接著,又為了支援客戶端的
機聯網需求,也從產學研合作對象裡提前找到合適人才,建立專職資訊工程技術團隊,
成功地開發出遠端監控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可廣既然已經投入專屬資源在機械業內原本少見的機台監控功能,也進一步成功開發出
遠端應用服務,提供給原有客戶,最後更進一步延伸客製化的服務,推展給更多客戶使
用。這意味著,當企業從產學研合作與累積外部協作創新的同時,也能夠藉此脫離原本
既有事業定位的慣性。可廣精機便是藉此抓住這一改變契機,從原本專注中高階數控工
具機設計製造,同時提供智慧機械聯網與智慧刀具物料倉儲解決方案,轉型成為中小機
械業者升級的外部協作創新伙伴。
方案 4:特意探索全新事業
除了動態校準策略、選育雙元人才、開放外部創新以突破組織慣性外,企業若真的要能
預知外部情勢變化,直接涉入新市場,是最能掌控環境波動的做法。一旦投入新事業,
親自進入市場,便能預知市場的發展潛力。面對新環境要求,企業的既有資源與流程,
必然要被迫重新組合或轉換。另一方面,從某個既有市場退出,不只釋放資源另作他
用,也改變原本對應的定位、人員、流程。即使被動因應,也是扭轉組織慣性的契機。
當然,在特意探索全新事業時,不論是藉由轉投資、合資、併購或設立新公司,皆有成
本,都會面臨風險。最簡單的起點,就是從既有核心能耐、即既有技術或市場的衍生業
務出發。從小失敗中學習,藉小勝利建立信心。藉由定位、人員、流程的重新對焦,建
立起自主改變現狀的動態能力。
又以嘉東工業為例,成立近 50 年,其加工技術主要應用於螺絲螺帽、汽機車、航太等零
件,外銷營收占比超過一半。多年來,嘉東持續改善加工製程與設備,投入製程汙染防
治,並斥資於印尼、泰國等地設廠。但由於營收成長率與利潤率停滯不前,公司意識到
事業定位上的慣性,因此計畫進入產業上游,來探知材料供應價量波動,以及追求新業
務的可能性。做法是以它既有為鋼材加工的核心能耐為基礎,投入開發特殊快削鋼材料
(用於快速切削加工),以直接探知材料供應波動。以往只是單純向供應商外購鋼材,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