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研精醫訊119期
P. 39

37



                 病人若有濕證,我們要思考「從哪                             到濕溫的病患,感冒後呈現低燒狀
                 個地方把濕解掉。」濕家也可汗,                             態,這類病患熱的來源可能就是濕
                 若病人是風濕表證,要微微汗出,                             熱鬱結在三焦體系的半表半裡中,
                 可用麻杏薏甘湯,方中的薏仁可                              用和解少陽的方式處理,甚至利小

                 以減少發汗力道,使體內水濕不只                             便把濕解掉。在處理濕熱的過程
                 往表達,也可以從脾胃把小便導出                             中,通陽並不是用黃耆黨參等補
                 來。如果病人是肺中溼熱的話,可                             藥,而是用利小便的方式較適合。
                 用麻杏甘石湯,麻黃石膏可以將體                             而救陰因為濕熱尚未傷到血,因此

                 內的水液從膀胱解。                                   不必養血,補津和汗是比較重要
                                                             的,倘若病位到肝腎的話再養血滋
                 古人針對濕證琢磨許多,他們想出                             陰。
                 許多方式來解濕證,例如《金匱》

                 喜用汗藥濕,如麻黃加朮湯;古方                             在學習時要區分濕熱和溫熱的不
                 也有以熱藥躁寒濕者,如蒼朮、羌                             同,例如風溫是屬於溫熱,濕溫則
                 活。李東垣用祛風藥散濕,至於劉                             屬於濕熱,早期學習時易混淆,後
                 河間則善用涼藥治濕熱。「大率⾔                             來我學習溫病時常常把一個概念放

                 淡滲之藥,利濕者也,諸家發明,                             在腦海裡,就是「濕重於熱,還是
                 互相迨矣」這些藥可以互相補齊不                             熱重於濕」,如果病患是熱重於濕
                 ⾜,但若不得要竅是得不到要領,                             的話,可以用甘露消毒丹;若病患
                 常常產生一些後遺症,諸如汗後耳                             是濕重於熱,可以用黃芩滑石湯。

                 聾、頭昏,下後癃閉等。                                 所以濕重和熱重的治療是有差異
                                                             的,把這個架構在溫病體系下治療
                 區別濕溫與風溫                                     會比較穩當,尤其在台灣,台灣是
                                                             海島型氣候偏濕,須特別注意濕邪

                 在溫病裡面要特別提到濕溫證,濕                             為犯。
                 溫證不能用辛溫發汗法,因濕為
                 陰邪,熱為陽邪,使用溫法治療會                             從兒科接近溫病
                 助長陽邪;那如果用涼藥治療則會

                 助長陰邪,就如同陰虛夾濕熱證一                             溫熱病的特色是起病急、傳變快、
                 樣是矛盾的的體系,如同葉天士所                             病程短,容易傷陰津;濕熱病或濕
                 ⾔:「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                             溫病初期常影響脾胃,起病緩、熱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濕夾                             較不明顯、傳變緩,但化燥化火以

                 熱重點在於利小便。所以今天若遇                             後傳變會加速且病程易纏綿,因濕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