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略论净空法师的净土思想与经言祖训的差异
P. 75

道理相同。” 注 104「「「老法師」只是輕輕心提,沒有做出任何的

               解釋。「


               善導大師《四帖疏》云:“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緣
               相如作也。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現,既
               是心佛也。” 觀看心尊外在的佛像,然後專心的觀想,佛身將

               會依我們的觀想而出現。


               下面是《觀無量壽經》關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經文: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

               見一寶像 ......了了分明。 見極樂國,七寶莊嚴 ...... 極令明瞭,
               如觀掌中...... 想一觀世音菩薩像...... 想一大勢至菩薩像 ...... 出
               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

               多羅合(令它與經典的教導符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 若
               與合者,名為粗想。」(此文出現於第八觀的經文。)


               經文提及的「出定入定」是非常高深的禪定境界。即使做到

                                                               「
               了,「《觀經》形容它屬於「粗想」而已。「觀想念佛」的要求遠
               超「持名念佛」百倍。能夠「出定入定,恆聞妙法,出定之
               時,憶持不捨」的念佛人屬於極少數。相反的,沒涉及「出定

                                                         「
               入定」,只是對阿彌陀佛充滿信心,「持名念佛」的人非常多。

               有人看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誤以為這八個字等同「是
               我心具,是我心造」,誤會《觀經》只認可内在的「唯心淨

               土」,而否定外在的佛像、佛號。他們忽略了「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觀想念佛)只是《觀經》的重點之心。佛陀在《觀
               經》的流通分(按:經典的結論部分)交代阿難:「汝好持是
                                                                            「
               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才是重中之重。

               念佛人不要只看到《觀經》裡面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陀勸

               導眾弟子稱念阿彌陀佛的佛名(持名念佛)。對絕大多數的念






                                                    75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