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1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501
簡言之,蘭克認為歷史學家的工作,便是在歷史研究工作中,總結歷史批
判方法與語言學考據方法,透過對史料的「神入」,達到去除史學家的自我意識,
以感知、洞悉的方式,再透過重建的方式,呈現出客觀又真實的「歷史事實」,
藉此,在歷史重現的脈絡裡,可以從「特殊性」、「發展」兩個特點中,看到由上
帝而來的「歷史意義」,但我們能述說的,只有這當中的一小部分。
第二節 從歷史史實到歷史意義-蘭克史學的爭議
從蘭克後期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考證歷史的部分其實僅是其研究的一
環,從其引用史學家維柯與赫德的理論便可發現他與實證有著很大的不同,蘭克
並無打算將歷史的研究比照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去辦理,台灣歷史學家汪榮祖在
其著作《史學九章》提到,會造成後世對蘭克有這般誤解的原因有三:
(一)後代史學家對其理論的引用
伯 倫 漢 (Ernst Bernheim)於 1889 年 出 版 《 史 學 方 法 論 》 (lehrbuch der
historischen method),內容提倡歷史知識的客觀性、史料的批判等,他自
稱其方法是受到蘭克的啟發,蘭克的史學經由伯倫漢的發揚後,就被後世
簡約成方法論。
(二)科學實證主義的興起導致人們斷章取義
科學實證主義發展日益蓬勃,「蘭克學派」的成員如英國著名史家阿克頓
勛爵等人,為迎合潮流,刻意淡化蘭克史學中的唯心主義和宗教色彩,僅
強調蘭克的科學性。
(三)歷史主義的式微
歷史主義強調歷史文化性格,故研究不同歷史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在科
學思潮的衝擊下,重視的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蘭克原本強調的特性,
隨著歷史主義的式微也被淡化。
蘭克史學雖曾被許多人誤以為是「單純的敘事、知識」,但實際上其所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