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第五卷
P. 170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道路。这是因为金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有的磨损得多,有的磨损得
    少。金的名称和金的实体,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开始了它们的分离
    过程。同名的金币具有了不同的价值,因为重量不同了。作为流通手
    段的金同作为价格标准的金偏离了,因此,金在实现商品的价格时不
    再是该商品的真正等价物。中世纪和直到 18世纪为止的近代的铸币
    史就是一部这样混乱的历史。流通过程的自然倾向是要把铸币的金
    存在转化为金假象,或把铸币转化为它的法定金属含量的象征。这种
    倾向甚至为现代的法律所承认,这些法律规定,金币磨损到一定程
    度,便不能通用,失去通货资格。

           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分离,使铸币
    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那么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
    可能性 2 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
    币的职能。铸造重量极小的金币或银币在技术上有困难,而且起初
    是较贱的金属而不是较贵的金属(是银不是金,是铜不是银)充当价
    值尺度,因而在它们被较贵的金属赶下宝座之前曾一直作为货币流
    通,这些事实历史地说明了银记号和铜记号可以扮演金币替身的角
    色。这些记号在铸币流通最快因而磨损最快的商品流通领域中,即在
    极小额的买卖不断重复进行的领域中代替了金。为了不让金的这些
    侍从篡夺金本身的位置,法律规定一个极小的比例,只有在这个比

     要金条和银条,以便再输出。如果金条和银条都没有了,而是恰巧都用来造币
     了,那怎么办呢?那就把铸币再熔化:这不会有什么损失,因为所有者对造币不
    用花费分文。但国家受到损失,不得不为了喂驴子而支付捆草料的费用。如果
    商人〈诺思本人是查理二世时代的一个大商人〉必须支付造币费,他就不会轻
    易地把他的银送到伦敦塔去了,而且铸币总是会比未铸的银有更高的价值
     了。"(诺思《贸易论 }}1691 年伦敦版第 18 页)

/48
                     ,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