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ch1-食安概論-彙整稿雅pd
P. 26

排序各項議題,結果發現有害廢棄場址高居第一位,核電廠

                   意外事故排第七,溫室效應落到第 19 名;令人驚訝的是,
                   若由環保專家評估,全球氣候變遷的風險高居第一位;而美

                   國科學指導委員會(Science Advisory Board, SAB)卻認為核污
                   染屬於低風險(Roberts, 1990)。對專家而言,溫室效應的暴露

                   尺度是全球的,且時間是長遠的;而對廢棄物場址的暴露尺
                   度是區域的。雖然這項研究至今已有 20 年,但其中的迷思

                   仍值得我們進一步解讀。令人弔詭的是,公眾風險感知與專
                   家評估有極大落差,而民主政治卻必須透過選票來實現。民

                   眾對風險的感知,容易以感覺為依歸,對於地域的風險感受
                   遠大於國際議題,對於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事件產生憤怒,

                   而對於重大傷亡的歷史事件產生悲情,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
                   瀾,與專家的風險感知產生落差,不利於公共政策的正確推

                   動。

                        就風險科學之學術概念而言,高發生率與高嚴重度者為

                   高風險,反之,低發生率與低嚴重度者為低風險,但一般人
                   的主觀感知,並不如此明確的依循此一「客觀感知之風險二

                   元論」(objective-perceived risk dichotomy),其差異可歸諸於
                   每個人如何定義及判斷風險,專家嚴謹遵循學理定義,但一

                   般人受到信仰、態度、判斷、感覺、社會及文化價值等影響,
                   此一多元及主觀特性為各國風險管理者的重大挑戰。心理學

                   家 Fischhoff et al. (1978)及 Slovic et al. (1980)發展的風險感知
                   心理量測典範(psychometric paradigm)已廣泛為各國接受,根

                   據各種關切風險議題之問卷調查結果,予以主成份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可以探究各種影響風險感知的

                   屬性。一般而言,可先以懼怕(dread)及不熟悉(unknown)之二
                   個最重要的主成份予以解釋,再以第三個次重要成份―暴露

                   予以解釋。「懼怕」與無法控制、死亡潛勢、致死、巨大災
                   變、對後代影響、非自願暴露等有高度相關;而「不熟悉」

                   與未察覺效應、不熟悉其暴露、延遲效應、新型風險、未知
                   科學等有高度相關。

                        中國醫藥大學風險分析中心於 2008 年執行教育部專題計

                   畫,於台灣北中南東分四區分層抽樣問卷,針對 26 項我國
                   重要的環境衛生議題(如有毒廢棄物、食品污染、電磁波、交

                                                            26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