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中国教育史
P. 28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同时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
发展提供了经验。
(四)四姓小侯学和宫邸学
东汉明帝时,出现了专门为外戚子弟办的学校,史称“四姓小侯学”,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一流;汉
安帝时,主政的邓太后又办起了专门的宫邸学,令皇室子孙 5 岁以上 40 余人及邓氏近亲子孙 30 余人入学,
并亲自督察、考试,这是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特权的体现。
(五)地方官学——郡国学
1.起始于汉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汉代地方官学始创于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十余人
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可谓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
收蜀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这就是教育史上所称颂的
“文翁兴学”。
2.办学目的:(1)培养本郡县的属吏和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2)推行地方教化;
汉武帝时,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曾“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但此项制度并未切实贯彻。汉代地方
学校的兴办取决于地方长官的意愿,因此地方办学并不普遍。
(六)汉代私学
1.汉代私学的发展概况
西汉初年,统治者总结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摒弃严刑酷法,废除了“挟书律”,开放了民间学术活动;
允许开设私学,于是,私学得到了发展。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教育被提高到“治国
之本”的地位,官学有很大发展。但中央官学只有太学,名额有限,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
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经师宿儒讲学之风大为盛行。东汉时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
内部的斗争,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
2.汉代私学的类型
(1)初级程度的蒙学(书馆或书舍)
书馆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急就篇》作为综合性
教材,以识字为主,介绍各方面常识,被广为流传;第二阶段,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
教学方法注重个别教学,口授背诵。
(2)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经馆)
汉代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多属专经研习阶段的私学,这类私学的教学水平往往不亚于
太学。学生有“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之分。 因此,汉代经学大师的弟子能多至万人,但同时在教
师门下受教的至多不过数百人。这么多的弟子教师仍然难以遍教,于是采取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
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的方式,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这就叫“次相授受”, 或 “转相传授”,
董仲舒就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贝尔-兰卡斯特创立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
四、董仲舒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代表作有《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一)《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 兴教化,正万民;3.改革选士制度,任贤使能。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1.人性论基础——人性兼有善恶两种因素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