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中国教育史
P. 29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1)人性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但善的成分并
非就是善德,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发展成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
(2)“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
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斗筲之性”,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而“中
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同时,他把教育看做是王者的权力,
即帝王是顺承天意来承担教育任务的,以此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2.教育的作用: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强调了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重要作用。既为“任德教不
任刑罚”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又为推崇圣贤和镇压恶人留有余地。
(三)道德教育
1.德教是立政之本。虽然主张教化与刑罚并重,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辅为末。即“教,
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封建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相对抽象化;“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的道德准则,是高度具体的、必须遵从的。
3.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要求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德行。
(2)必仁且智: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
(3)强勉行道:道德修养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还要表现在行为上;
(4)明于性情: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四)教学思想
1.教学内容:以儒家《诗》《书》《礼》《易》《乐》《春秋》为教材。
2.教学原则和方法
(1)强勉学问
对治学来说,只有勤奋努力,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显然
符合学习规律。
(2)节博合宜,即读书要融会贯通,由博返约。
(3)专一虚静,即要注意力集中,根据自己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可形成专长。
3.论教师的“圣化”
董仲舒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
行”。既要掌握时机及时施教,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既要勤于考核、
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这样
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董仲舒将这样的教育称为“圣化”。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
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出神入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27—100),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论衡》。
(一)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强调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人死神灭等。
(二)教育的作用
1.人性论基础
把人性分为三种:善人、中人(善恶混杂)、 恶人,但人性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