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中国教育史
P. 35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7.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弘文馆和崇文馆一方面担负着整理图书详正图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招收生徒进行教育活动,双重任
务使其既是一个研究机构又是一个教育机构,同时太医署、太乐署、太卜署等则有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和
学校的性质。教育研究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派生出教育和研究的功能,是唐朝教育的
一大特色。
8.扩大了国际国内的教育交流;
唐代的文化教育不仅对各民族发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亚洲各国文化教育的交流也更加扩大,唐都长
安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亚洲许多国家曾派大批留学生留学长安,其中,日本是派留学
生学习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如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对移植唐朝文化和开拓日本文化做出了卓越
贡献。此外,大化革新的领导者们以唐朝为蓝本进行了政治改革,建立了各项完备的制度,使日本走上了
封建化的道路。新罗也是不断派来留学生的国家,如崔致远等,他的《桂苑笔耕集》至今在我国和朝鲜还
广为流传。新罗还建立了以唐朝为蓝本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并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度的建立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汉代建立的察举制到东汉末年流于形式,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
曹丕即位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即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
廷再按品授官。九品中正制在实施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
程度上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为国家选到一些有用之才。但随着门阀士族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
全部被其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致
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
在创建隋朝的过程中,大批庶族地主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升迁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治、分享权力奠定了基
础。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也要收回曾经被地方长官控制的选士大权。这些情况都要求改革原来
的九品中正制,创建一种新的选士制度,其核心思路就是由以推荐为主选拔人才向以考试为主选拔人才转
变,于是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定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并
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的制度,为后代科举奠定了基础。此后科举制历经宋、元、明、清,历代相袭,
在中国历史上推行 1300 年之久。
(二)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生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学校出身,叫“生徒”;二是由州县考送,叫“乡贡”。
2.步骤:乡试(地方)——省试(中央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每年仲冬,生徒经学校考选直接送尚书省的,“乡贡”则由考生怀牒向州县报考。试毕,长史送至尚
书省。
3. 考试科目:常科和制举(特科)
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其中,唐朝经常举行的是明经、进士两科。明
经科主要是为官员贵戚子弟提供科举出身的机会,考试比较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进士科主
要是向平民,竞争激烈,考取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考试内容二者没什么区别,都是考查儒
家经义和试时务策,目的是为了选拔能够通经治世的人才。
4.考试方法: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三)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