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中国教育史
P. 38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鄙视的现象,要求晋武帝设立太学,以儒学教育为首位,以达到复兴儒学的目的。同时,采用定名分的措
            施,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各司其职,清除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员。傅玄把尊儒尚学和贵农贱商同样看成
            事业之要务,振兴教育与发展农业相协调。
            2.学校规模的限制
                 学校的发展规模应该在考察、统计社会需求量的基础上拟定,对学生的数量加以控制,以使供求平衡。
            他这种兴学不妨碍农事,有计划发展教育的思想,已经开始涉及到教育经济学的领域。

            (三)论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个人而言,加强道德修养,可以获得地位报酬,就国家而论,若失之德教,
            则人民近于禽兽。
            2.德育要求:了解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即“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总之,听言必考察其动机,
            观事必检校其效果,观行必查考其轨迹。以这些方法了解人就很少出差错。
            3.德育内容:礼仪、孝义、仁、信、廉耻、节欲。
            4.德育原则和方法:内省法,注重自我修养;“因善恶以训诫”,即教育者应该因势利导,从正反两方面进
            行,扬其好善尚德之性,抑其贪荣重利之心。

            七、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代表作《韩昌黎集》。他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要求加强
            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抨击佛老,极力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地位,提倡复古运动,可以说是“振
            兴儒学的卫道者”。
            (一)性三品与教育的作用
            1.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1)人性受命于天,并有上、中、下三个品级。“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
            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性的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能移。
            (2)与生俱来的还有一种潜在的情感质素,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会产生的内心反应,即喜、怒、哀、惧、
            爱、恶、欲等七种情感,情与性相对应,也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
            (3)性与情的关系: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是善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是恶的。有什么样的性
            就有什么样的情,反之亦然。
            2.关于教育的作用
            由于人性先天的等级差别,教育只能在这种差别内发挥作用:“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焉者可导而上下”,
            “下焉者畏威而寡罪”,一方面肯定了教育促进人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作用有限,以天生不平
            等性来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宿命论色彩。
            注意:比较董仲舒、王充与韩愈的“性三品”学说与教育作用的观点。

            (二)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
            抨击科举制的弊端,不能选拔出真才实学者,故要求统治者既要重视人才培养,又要重视人才的选拔,不
            拘一格的选拔人才。

            (三)师道观
            《师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论,具体观点如下:
            1.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谓的“道”,就是儒家之道,即仁义,是探讨自然
            与社会规律、法则的本质所在。



                                                            38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