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中国教育史
P. 39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4.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转化,是对封建社会“师道尊严“传统的突破。

            (四)学习观
            1.业精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  博精结合
            首先,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其次,要在博的基础上求得精深,要
            静下心来,仔细地咀嚼、品味书中的精华:“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3.  “师其意不师其辞”:要坚持学习与创造相结合:“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

            八、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柳宗元,字子厚,今山西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反对贵族特权,重视人民的权利,
            反对消极出世,提倡积极关心现实,为社会大众服务,在世界观方面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在政治观方面
            具有民主倾向;在人生观方面具有积极入世的倾向。他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卓
            越的。
            (一)论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
            1.教育目的:培养贤者或君子,即德才兼备能够体察民意的贤者,让这些人去从政,就能够达到以贤治国、
            以德安民的目的。柳宗元从维护封建王朝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以德安民的主张,把希望寄托在所谓德政和
            提高官吏的素养上。
            2.教育作用:教育能够发挥为社会培养行“大中(中庸)之道”的贤者之作用。他借助孟子的重视人的主
            观努力的合理因素,摒弃了孟子的有关人生来就有善端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而吸取了荀子强调人的自然属性
            的合理性,从理论上把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他同样把人分为三等,认为教育只
            对中人以上的人才有效果,显示了思想的局限性。

            (二)论教师
            柳宗元继承了儒家教育传统,提倡尊师重道。但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受到玄学、道学的冲击,师道不再
            备受重视。唐以后儒学振兴,但旧风气积重难返,所以韩愈作《师说》,重新倡导师道,柳宗元对此非常
            赞赏。此外,他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认为师是不易求得的,所以自己也不愿收徒为师,为避免
            为师之名,提出了“交以为师”。即以师为友,把师生关系变为师友关系,要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既
            能两全,又有两利,既体现师生关系的辩证思想,也含有民主平等因素,比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的见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三)论教学
            1.他认为“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所谓圣人的教育,就是要教育青年人一言一行都要遵循中道。
            而中道就是仁义礼智信,即封建礼教的五常,可见并未挣脱封建教育的传统窠臼。
            2.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立志,其次要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志存焉,学不至焉,不可也”即在学
            习过程中,只有处理好志与学的关系,才能持之以恒,学有所获。
            3.学习方法:
            (1)文以明道,即文章是阐明道理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漂亮,主张思想内容重于艺术形式。
            (2)顺天致性,即教育学生的根本方法在于注意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不妨碍其自然生长。
            (3)博采众长,即将学习和批判结合起来,对古代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吸取的态度,坚决反对盲目崇古。







                                                            39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