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中国教育史
P. 41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1.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确定殿试制度;设置“别头试”;建立弥封誊录制;扩大及第名额等。
                 2.元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发展:规定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3.明代八股取士的确立:明代科举考试日益形式化,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八股文是一种死板的排偶文体,又称“时文”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定考试的答卷必
            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部分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
            “束股”。从第五到第八段是全文的正式议论,而中股是议论的重心。这四段中,都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
            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议论的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
            句集注》的作答,不允许作者自由发挥。
                 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社会
            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4.清代的科举制度
                 考试办法更加繁杂和周密,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二)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以学校为基础,学校以科举为目的,二者紧密结合,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
            容与方法,使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
                 宋朝建立后,汲取晚唐五代两个世纪藩镇割据、权臣悍将篡位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重用文士,依
            靠科举选拔人才。宋代文教政策遵循尊孔崇儒,重视佛道的政策,对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的理学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四)北宋的三次兴学
                 1.庆历兴学(范仲淹)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令州县立学)
                 (2)改革科举考试,罢帖经、墨义,着重经学和策论;
                 (3)改革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制度;
                 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是胡瑗主持湖州州学时为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而创立的一
            种新的分斋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经义斋:
            学习儒家经义,目的是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
            科,学生主修一科、副修一科,目的是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分斋教学法的实行,第
            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使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
            的先声。
                 2.熙宁兴学(王安石)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三舍法,是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时为改革太学创立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
            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外舍每年一考,内舍、上舍两年一考。成绩根据操行和考试,均分为三
            等,两上为上等;一上一中为中等;一上一否为下等。上舍的下等生免州试,中等生免省试,上等生免殿
            试,上舍的第一名授状元出身,为中国最早的学分制。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使在校的学业与
            前途直接挂钩,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日常教学的进行,并使得学校教育的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从先秦的个别教学到两汉的集体教学,经唐代的分科教学,直至宋代的按程度分舍教学,可看出古代
            教学形式发展的线索。



                                                            41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